[本站讯]11月29日晚,由研究生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第十一期爱智论坛•高端学术报告会在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俊峰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精神和研究范式”的学术报告。哲社学院卞绍斌副教授主持报告会。
报告中,马俊峰教授谈到,就学术氛围和言论尺度来讲,我们所处的当今社会是研究哲学的最好时期。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中最显著的成果之一就是形成了许多的流派。不同流派之间的学术之争成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动力,这对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怕多厌乱”而盲目求“同”的学术心态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马俊峰教授批评了学术圈宁可“假而统一”也不要“真而多元”的“一元正统论”,推崇“多”才是一种正常状态的理解方式。马俊峰教授强调,虽然马克思只有一个,但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同流派对于马克思的哲学有着不同的解读,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了“一”与“多”的矛盾。所谓总体性精神就是在这个矛盾下被提出的。任何一种学说一旦问世,都会遭到被误解、被歧解的境况。马克思的学说本身也存在着多面性,但其终极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寻求人类的解放。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同一而进行内部争斗,结果只会削弱学科本身的存在力量,对学科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内部的分歧只代表解读方式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存在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分化与对立。马教授批判了学术研究中的“关门主义”态度——真正的纯粹不可能达到,而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在现今世界的各种思想流派中中并不处于强势地位,在这个条件下,我们更要批判不合理的观念和心态,贯彻这种总体精神,建立统一战线,尽可能多地团结一些同道,寻求支持,以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队伍。在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上求同存异。
关于如何理解这种总体性精神,马俊峰教授认为,相对于具有“强纲领”属性的本真精神,总体性精神是一种“弱纲领”,也可以称为“家族的相似性”,其目的就是扩大共同点,以平和宽容的态度追求广泛的、带有边界性和范围性的思路。在如何实现总体性精神方面,马教授推出了范式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范式。关于范式的转换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通过范式的转换,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新形态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例如我们对现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新成果、新特点、新问题有新的认识和总结,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箱、新矛盾有新的分析;而且表现在整体形态和精神气质方面,例如,尊重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权利,反对各种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不良作风,理性地、宽容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意见分歧,积极主动地与各种批判资本主义、批判人的异化现象的各种理论流派进行交流对话,吸取一切有益的成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的局面。对于哲学研究方法,马俊峰教授鼓励创新,呼吁怀疑精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马俊峰教授的整场讲座轻快幽默而又不失力度,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场的同学都收获颇丰。讲座结束后,他与现场师生就范式理论与确定性的划界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马俊峰教授,1954年3月生,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多年来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价值论和社会发展理论,是我国著名的价值哲学研究专家,主持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项目“社会公正与制度创新”,教育部社科项目“社会信任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国式民主发展道路”等,主要著作有《评价活动论》、《人与己》、《价值论原理》、《价值论的视野》、《当代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当代哲学重大问题研究》(主编)、《学问 智慧 人生》(主编),译著有《价值哲学》、《价值判断》、《民主与市场》、《柏林》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文章150多篇,多篇文章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