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向世陵教授谈“儒家博爱论的起源”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27日 10:16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23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向世陵先生应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邀请,在中心校区作了题为“儒家博爱论的起源——从先秦至汉的基本蕴含”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哲社学院李延仓副教授主持。
  向世陵教授首先梳理了博爱观念萌发的历史路径,认为博爱观念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接着他引出了博爱的先人后己和互惠性等多层蕴含,并将博爱置于汉代的具体政治需要及历史现实之中。他认为,在汉代博爱是王道之本,能够与刑法威权相结合去治理国家。其后,他又揭示了“以孝治天下”彰显的博爱的社会教化意义以及儒家博爱的“普爱无私”与“施由近始”之间的矛盾张力。
  向世陵教授论证充分,广征博引,通过深度解读儒家文献,展示了儒家博爱观念从先秦至汉的多重蕴含。他最后提出:从汉到唐,倡导普遍性的仁和博爱,已成为包括统治者和思想家在内的君臣上下的共识,并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社会情怀。而博爱观念最有利于民心的疏通和国家的安定,有利于增强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凝聚力。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与向世陵教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问题涉及儒家与基督教博爱观念的区别与联系、儒家博爱观念是先人后己还是先己后人等诸多问题。向世陵教授皆作了充分的回应和说明,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儒家博爱观念及其基本蕴含的理解和体会。哲社学院王新春教授、李尚信教授也参加了此次讲座。
   向世陵,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教学培训部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执行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儒家哲学和儒释道关系研究。主要专著有《儒家的天论》、《中华哲学精蕴》、《(訄书)选注》、《善恶之上——胡宏性学理学》等。主编《中国哲学智慧》、《智慧的故事》等系列教材,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 \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文/徐向成 图/赵文姬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慧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