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0月18日晚,以“当代中国的性文化”为题的专题讲座在知新楼举行。此次讲座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潘绥铭教授作主讲人。哲社学院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室主任张洪英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首先,潘绥铭教授对当代中国性文化的6个必需的理解展开讲述。第一个必需的理解是“元幸福”。潘绥铭教授认为,在元幸福所包括的婚、爱、性中,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性。中国的现状和变化是“性福就是幸福”。第二个必需的理解是“性革命”,即“唯生殖目的论”破产了。潘绥铭教授认为性的意义从生儿育女到维系双方感情再到寻欢作乐,“性的快乐主义”第一次在中国有了发展的可能。“性革命”在中国主要产生了六个方面的结果:一是避孕和流产的合法化成为传统性道德的杀手;二是女性不再仅仅是生育工具;三是重新审视独身、不生育、同性恋等“性变态”问题;四是年龄革命“小太阳”的诞生;五是青年的“文化反哺”;六是单性别成长。第三个必需的理解是婚姻、爱情、性的相对分离。潘绥铭教授结合各种统计数据说明了关于婚前性行为、多个性伴侣、婚外性、一夜情等现象的变化及趋势。第四个必需的理解是浪漫情爱与夫妻恩爱的区别。他认为西方更注重浪漫情爱而中国更重视夫妻恩爱,尤其“恩爱”一词中“恩”在“爱”前说明中国夫妻中“恩”的重要性,而这与西方观念完全不同。第五个必需的理解是性生活的革命。第六个必需的理解是社会性别是多元的。潘绥铭教授认为性本无“别”,性在生理机制和心理感受上并没有实质的差别,性取向是逐步从社会习得的。
报告结束后,潘绥铭教授为在座师生留了提问交流的机会。同学们对潘绥铭教授生动幽默的讲述感到意犹未尽,踊跃提问,潘绥铭教授也针对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深刻的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潘绥铭,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方法、性社会学和性别人类学研究,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