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谢晓啸博士谈英语学界研究范式方法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8日 19:55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亚洲研究系谢晓啸博士来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同学们畅谈近年英语学界“六十年代”研究范式、方法的嬗变。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杨光副教授主持,相关专业的同学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谢晓啸引用《The Columbia guide to America in the 1960s》中的相关论述诠释“六十年代”的具体概念。“六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多彩复杂、变故频繁的阶段之一,因失败的对外战争与激烈的国内骚乱留名青史,但同一时期美国经济又出现前所未有的富足。谢博士解释道,此处的“对外战争”指冷战热战化,包括美国出兵越南和古巴导弹危机;“国内骚乱”指六十年代以大学生为主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另外由于劳动力充足和战后重建的巨大需求,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随后,谢博士介绍了“六十年代”研究的关键词、关键人物和展现时代特色的电影与音乐。关键词如“民权静坐”、“城区暴力事件”、“反战示威”,关键人物有学术界“异类”赖特米尔斯、马尔库塞,政治“殉道者”格瓦拉、马丁路德金,文艺界鲍勃•迪伦、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电影代表作包括《逍遥骑士》、《六十年代的伯克利》、《地下气象台》、《伯克利的游击队》、《巴德尔河麦因霍夫》,音乐则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goodbye blue sky》、《cry baby》等。谢博士表示,丰富的文艺作品使我们对时代产生更直观的理解。
  接下来,谢博士介绍了“六十年代”的研究历程,即早期研究综述、中期发展和2000年以来的研究转向。早期研究侧重传统的实证主义历史学,主要观点为六十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兴起是美国经济、人口、高等教育扩张,外交政策,心理学建设和民权运动刺激论共同作用的结果。八十年代中后期至千禧年,“六十年代”研究呈现出五大新趋势,研究逐渐地方化、多元化、碎片化,清算了早期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相关研究也深入发展。2000年至今,“六十年代”研究更注重全球意识和跨国互动,如美国与德国学生的交流,欧洲各国的互动,第一、二世界与第三世界的互动。讲座最后,谢博士以“六十年代”为例强调了历史性事件和学术研究对象的区别。
  杨光在总结点评中表示,谢晓啸博士对学术的专注与热情难能可贵,给同学们的学业规划带来启发。在世界史领域围绕六十年代进行学术史梳理,提炼问题,同时侧重思想史和哲学研究,体现出谢博士扎实深厚的研究素养。同学们了解这些成果有利于拓展视野,打通界域,弥补学习盲点和缺失。此外,“六十年代”研究给我们诸多启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存在错位性吻合,但研究范畴内的概念、观念、术语要回归人本身。特定个体、群体在某些制度和背景下如何反思个人价值,如何追求更好的私人和公共生活,是需要深入思考探究的问题。

【供稿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谢晨琛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雯菁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