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29日,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2014年第10期(总第419期)“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1521举行。2011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任付新主讲担任主讲嘉宾,作了题为“完整性与功利主义伦理学——论伯纳德•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的报告,哲社学院院长刘杰教授点评。
任付新首先介绍了伯纳德•威廉斯的主要工作领域,包括伦理学、知识论、心灵哲学和政治哲学,以及其对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威廉斯对道德和道德要求本质的探究,主导了近30年来西方伦理理论的思维,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道德哲学家;并且改写了晦涩艰深的道德哲学思辨传统,将它引入了生动的日常生活。伯纳德•威廉斯认为功利主义及其后果论的结构导致了集聚性冷淡和消极责任。因此,为了解决功利主义的这些问题,他提出了“完整性(integrity)”这一概念:人格完整性是内在于人性深处的一种品质,它使人具有美德。由于人是一种多重性存在(具有理性、情感偏好、功利需求等),所以应该将这些方面统合为整体,思考作为一个拥有完整性的独立自我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的问题。“根本计划(ground project)”这一概念对“完整性”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是指赋予个人以独特身份和生命意义的那些追求和承诺;它包括一个人道德、职业、人格等方面的理想和追求,它们作为个人存在的条件,关系到“我是谁”、“我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等根本问题。
任付新指出,威廉斯有两个主要的批判对象: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伦理学。剥离了具体情境的“不偏不倚(impartiality)”是以这两种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道德理论的一个突出特征,即要求行为者在做出行为选择时,只应考虑使行为所产生的总体效用最大化。威廉斯谴责功利主义原则对个体所处的特定人际关系的冷漠性,认为如果每个人只是按照功利主义的要求去行动,生活就会失去其丰富的意义;同时,功利主义忽视了行动者的道德人格,产生了消极责任,破坏了个人完整性。威廉斯对功利主义者的三点批判包括,首先,功利主义使行为者和自己的道德情感相互疏远;其次,功利主义使得个人与自己的行动相疏远;再次,不能低估现实的重要意义。威廉斯指出,包括功利主义在内的所有哲学理论都要求人们以一种普遍的形式来观察世界。
任付新将对威廉斯的理论的回应分为四类。第一类,接受威廉斯的批评,作为回应提出了一种改良版本的功利主义道德理论,试图避免威廉斯所揭示的弊端。第二类,质疑威廉斯论证的前提,认为破坏完整性的道德理论是荒谬的。第三类,直接反驳威廉斯的功利主义要求行为者违反自己的信念去行动的观点。第四类,针对威廉斯的“完整性”概念,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任付新认为,法兰克福提出的自我整合理论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描述完整自我的方式。最后,任付新指出,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完整性概念为出发点,尽管受到了多方面的回应与批判,但无可否认,它为功利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一种自我反思的进路。
刘杰教授在点评中认为这篇文章也需要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研究现状进行回应。刘杰教授表示欣赏威廉姆斯这种脱离完全哲学化的思辨化的研究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在座同学受益匪浅。
任付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1级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2013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师从刘杰教授,在多家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