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8月30日上午,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郭继德教授在洪家楼校区作了题为“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在中国的影响和接受”的学术讲座。
郭继德首先介绍了阿瑟•米勒的戏剧理论,作为新现实主义戏剧大师,阿瑟•米勒更多继承了易卜生的创作传统,致力于在舞台上构筑美国社会的真实形象。他强调剧作家要有切中时弊的判断,并把它体现在作品中,向观众灌输。而在表现手法上,他并不拘于“真实的再现”、“环境和人物的典型性”等现实主义原则,而是更多地吸纳了其他戏剧艺术形态,特别是表现主义戏剧的语汇和技巧。随后,郭继德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阿瑟•米勒的戏剧创作,并且以1978年米勒作为“进步作家”两次访华为背景介绍了他对中国的影响。阿瑟•米勒两次访问中国,在中国舞台上已上演了《炼狱》、《推销员之死》,尤其是1983年5月,米勒亲自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执导的《推销员之死》演出大为轰动,几乎成为类似“乒乓外交”的中美关系解冻之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外语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讲座。本次讲座是外语学院主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跨文化研究视野下的西方文学经典”暑期学校系列学术讲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