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26日上午,第三届制度与金融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来自香港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市场化转型、信息摩擦、信用约束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会议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系主任、院长助理常东风主持研讨,经济学院部分师生参会。
香港理工大学会计与金融学院副教授曾诚作题为“Does Strong Tax Enforcement Disincentivize Entrepreneurship? Evidence from China’s Golden Tax ProjectⅢ”的报告,指出金税三期(GTPⅢ)是创新创业的隐形推手。金税三期降低了企业开办成本,无纸化申报率达83%,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指数偏低的省份催生了25%的创业人口,表明数字治理红利对制度洼地具有强力补位效应,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彭俞超作题为“Information Frictions, Credit Constraints, and Distant Borrowing”的报告,认为地理距离推升了企业与分支机构间的信息生产成本,改变了贷款策略选择。随着信息验证成本攀升,企业更倾向获取“信息不敏感型”贷款以规避审查负担。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显著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削弱了远程贷款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回流邻近融资渠道,从而形成“数字技术重构融资半径”新趋势。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刘冲作题为“利率化与市场化银行利率风险测度有效性”的报告,发现我国商业银行重定价缺口平均呈现负值,在利率下行时有利于缓和净息差收窄压力。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金融工具的定价基准,影响了重定价缺口指标的有效性。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王营作题为“非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资本市场反应与绿色创新效应”的报告,指出企业被动披露环境信息仍能引发资本市场积极反应,且信披质量越高,市场反馈越强烈。非自愿信披正向传导至实体创新——高质量回函企业绿色专利显著增长,其机制在于信披行为撬动融资杠杆,通过提升信贷获取能力、吸引耐心资本注入及强化环境行为监督三大路径驱动绿色转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教授刘津宇、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邹昆儒、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段月姣、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张光利分别作题为“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的经济效应——来自城投平台债券发行定价数据的证据”“Redefining 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Land Sale, Local Government, and Policy Transformation”“非正式制度国家文化对银行韧性的影响研究”“Firm-government Policy Connection and Firms' Bank Loans”的报告。
本届论坛聚焦“制度与金融”主题,旨在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凝聚学者之力,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与实体经济稳健运行协同共进、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