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推进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破局路径,文学院依托“百廿山大,文史见长”的深厚底蕴,举办作家书院系列活动。3月23日,文学院邀请来自高校、出版界、文坛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在知新楼开展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为主题的创意写作论坛与圆桌对话。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兵担任主持人。

与会嘉宾围绕“生成式AI正在重塑创作边界,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意写作人才”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在主题发言环节,复旦大学王宏图教授表示,AI无法替代人类“具身性”感知所衍生的灵性与诗意,创意写作教育应坚守人文精神以抵御技术工具主义的异化风险。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认为,AI技术重构了文学审美的垂直分布逻辑,呼吁学界立足“作者、产品、读者”重新界定人机共创的文学作品。华东师范大学黄平教授表示,AI写作本质是对人类写作的反讽性模仿,难以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性写作。东北师范大学徐强教授倡导通过采风实践搭建创意写作“返本归根”的有效通道,在AI时代形成“人本为体,人工为用”“不离本体、不为所用”的创作模式。西北大学陈晓辉教授认为,生成式AI可通过“认知外延”拓展创作边界,需要构建“分型分类”评价体系,区分审美性、生产性与工具性写作的育人定位,推动创意写作从“作家培养”转向“创作共同体”的生态化发展。

随后进入圆桌对话环节,著名散文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周晓枫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强调“文学中个体的、温度的、错误的部分才使得创作更加珍贵”。她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作家更要努力捍卫文学的表达,也要尤其尊重人性中的感性成分。《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青年文学》主编张菁、《时代文学》主编李婧分别从编辑的角度出发,肯定了AI技术在提升审稿效率、协助基础工作方面的优势,鼓励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利用AI技术获得创作灵感、写作方法上的支持,同时也坦言目前的技术还未发展到足够替代人类心灵、情感、精神层面判断的阶段。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广梅、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锡文认同AI技术的工具属性和与人类写作的融合趋向,呼吁作家更注重具身性、场景化的生命体验,不被技术浪潮裹挟吞没。

与会嘉宾就具体话题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AI技术将加速创作分工专业化,但终究难以取代、颠覆人类的文学创作。真正的危机不是技术替代,而是创作者如何保持人类的独特性和本体性。部分学者还提出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学科发展建议,为构建适应技术变革的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行路径。
未来,文学院将持续依托作家书院平台,充分用好校内外优质资源,探索技术赋能与人文内核并重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为特色,打破传统中文学科壁垒,积极应对时代变革与技术冲击下的新局面、新挑战,为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山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