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24年第9期全文转载了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林聚任的题为《中国本土特色农村社会研究:主要取向、反思与创新》的论文、山东大学哲社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元超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朱斌共同发表的题为《“阶层天花板”与“阶层地板”:收入分配中的家庭“长影效应”》的论文,前者原载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后者原载于《社会学评论》2024年第3期。
《中国本土特色农村社会研究:主要取向、反思与创新》一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已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问题和基本取向。系统梳理国内关于农村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可以概括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取向,即学术取向、现实问题取向和政策取向,这三个主要研究取向在基本目标、价值倾向、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和主要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研究取向也存在着需要进行反思的问题,包括偏重于本土性问题、过于经验化、碎片化。为克服存在的这些问题,就需要注重发掘和利用自身的话语资源提高学科自信,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发展;注重经验研究积累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结合,超越经验描述的局限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本土特色的农村社会研究新发展。
《“阶层天花板”与“阶层地板”:收入分配中的家庭“长影效应”》一文认为,代际流动研究往往以大类阶层框架为基础分析阶层间的流动模式与机制,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探究了大类阶层内部家庭出身对个人劳动收入的影响,即家庭出身的“长影效应”。研究发现:第一,“长影效应”在精英阶层和工人阶层内部同时存在,精英阶层出身者的收入显著高于其他阶层出身者,分别表现为“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第二,“长影效应”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工作机会等机制实现,精英阶层出身者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更有可能进入规模较大的组织与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第三,“长影效应”在不同的体制环境中存在差异,“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均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中更加明显;第四,“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在我们研究的时期内呈现愈发明显的趋势。本文揭示了大类阶层内部的异质性,提供了一个评估社会不平等及其再生产的新视角。
《社会学》精选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社会问题、人类学、国外社会学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基础理论,面向实践应用,既关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理论问题,又重视国家急需的应用性、对策性课题;致力于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有深度的高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