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家谈丨余东华:把握时期之关键,助推体制机制改革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5日 14:05 点击次数:

编者按:日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山东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聚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五七九”发展思路,锚定“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质图强”的系统性变革,加速实现“全面图强”的整体性跃升。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家谈”栏目,引导广大师生医务员工结合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汇聚学校改革发展智慧力量,以“闯”“创”“干”的劲头,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山大贡献。

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余东华:把握时期之关键,助推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当前和未来5-10年进行了定位,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就“关键时期”科学论断谈一谈理解。

一是换挡期。中国人均GDP现为1.27万美元,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均表明,一旦人均GDP突破了1.3万美元,那么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动力就转化为创新驱动,不再是要素驱动,那么如何转换,必然需要一些体制机制的设计,所以这一换挡至关重要。

二是转型期。这一转型即新旧动能转换的转型期,实际上,无论是世界经济也好,还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没有完全走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经济低迷。那么如何走出疫情后的经济低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是一个主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中高速增长45年,如果加上改革开放之前,新中国成立以来3%-5%的增长,实际上有75年的中高速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经济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离现在还有25年,所以前后是100年的中高速增长。这在国际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中高速增长,肯定需要有新动能、新引擎。

三是爆发期。人类正处于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爆发期,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我们完全有机会、有可能、有条件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动能。所以爆发期即机遇期。

四是调整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会带来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在这个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期中,中国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在调整期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非常关键。

五是博弈期。即大国的地缘政治竞争的国际秩序博弈期。从换挡期、转型期、爆发期、调整期、博弈期等几个层面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确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决定了我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是否能在未来5-10年按期实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不仅为我国未来5-10年的改革开放事业谋划了蓝图,还有其他几方面的作用:一是稳定预期。即国内外对中国经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预期,有利于开展后续改革和开放。二是坚定信心。信心对于宏观经济增长非常重要,树立信心之后方能激发活力。三是接轨国际。与国际规则相匹配,实现高水平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科学论断,主要目的是要激发活力、增强动能。全会《决定》在指导思想中提出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所以活力实际上也是这一次全会精神里面的一个亮点和特色,即要激发和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决定》中同时提出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所以无论体制机制改革,还是对外开放,都是为了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总结而言,个人认为,存在五个领域,是全会《决定》中的亮点和特色,既是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是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领域一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除了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之外,还提出了要“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会成为未来5-10年增强中国经济发展活力的一个重点领域,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领域。

领域二是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是加快发展新的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实际上,科技领域是西方国家唯一能对中国产生“卡脖子”效应的一个领域。《决定》中采用专章来阐述推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可以看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科研工作者而言,如何通过提出科技体制改革措施来促进或服务于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领域三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体制机制改革。《决定》提出,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无论国家的综合实力,亦或是民生的改善和就业,产业是根本,只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支撑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所以未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以及服务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体制机制改革,也会成为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

领域四是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改革。《决定》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新型要素的形成的几个重点领域,也是优化要素配置的重点领域;尤其是《决定》中还提出,数字经济时代,要加快建立数据产权的归属认定,围绕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应该给学生传授什么?培养新型劳动者,使其在职场的竞争力不再仅仅是知识,而在于素质能力思维等层面。

领域五是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改革。《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的改革要提档升级,还要制度性开放积极主动,从原来的“走出去”到现在的“引进来”,开辟主动合作的渠道和机会,在制度机制上要高水平实现与国际的接轨是首要条件。


【供稿单位:社科院 国家治理研究院    作者:余东华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