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孟子敏教授谈“《琴瑟乐曲》——日本‘聊斋俚曲’的颠覆性发现”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8日 14:33 点击次数:

[本站讯]9月12日,松山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孟子敏做客第385期“新杏坛”,于知新楼作主题为“《琴瑟乐曲》——日本‘聊斋俚曲’的颠覆性发现”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邹宗良主持。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期刊、淄博师专等专家学者,以及五十余名师生代表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邹宗良教授介绍了孟子敏教授的学术背景。

孟子敏教授首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他在文献研究方面的治学方法。他指出,新文献发现后,研究者需要先去描述新文献的物理形态,追根溯源新文献的来历,再考察有无其他版本,辨别所获版本的真伪,最后再将所获得的文献电子化处理。

随后,孟子敏教授对《琴瑟乐曲》的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琴瑟乐曲》自1725年蒲松龄墓志表碑记载,现存有王丰之抄本、路大荒藏本、蒲馆本、博山田庆顺藏本等诸多版本。孟子敏教授对新发现的庆应义塾本《琴瑟乐曲》的真实面貌进行了全面展示,表示其属于庆应义塾图书馆“聊斋文库”的文献,是平井雅尾所藏的两个抄本其中之一,被藤田佑贤等认为是伪作。该本《琴瑟乐曲》唱词顶格,说白空格,俚曲文本有涂改,也有圈点。

孟子敏教授具体分析了《琴瑟乐曲》的剧本内容、曲牌使用和语言风格,初步论证了庆应义塾本《琴瑟乐曲》为蒲松龄所作。第一,《琴瑟乐曲》剧情中刻画的恶妇形象和表现的家庭伦理道德内容是蒲松龄一贯的书写主题,剧名中的“琴瑟”可以解读为家庭和睦的意思。第二,《琴瑟乐曲》所用曲牌以“耍孩儿”为主,配以“叠断桥”“方四娘”,这些使用都符合蒲松龄俚曲创作的习惯。第三,《琴瑟乐曲》运用的语言是生动活泼且准确的淄川方言口语化,包含有“乜”“难”等俗字、方言字。

在提问环节,孟子敏教授就学生提出的《琴瑟乐曲》的版本流变是否经过说唱艺人的民间改编等问题作出解答。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树铮肯定了新材料为聊斋俚曲研究提供的新角度,建议从语感方面再加以考察。邹宗良教授作总结发言,鼓励师生关注《琴瑟乐曲》中的语言使用特色和具体方言特征词,可以借由这些信息推测创作者的地域来源与社会身份。

孟子敏教授还赠送了他的新作《蒲松龄俚曲<丑俊巴曲>考论 释文 注释》。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孙晨晰    摄影:米姜雯 于心雨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陈诗榕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