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黄成龙研究员谈“茶马古道藏羌语中‘玉米’‘辣椒’‘肥皂’的传播路径”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9日 18:52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黄成龙研究员做客第363期“新杏坛”,作了题为“茶马古道藏羌语中‘玉米’‘辣椒’‘肥皂’的传播路径”的学术讲座。

讲座中,黄成龙研究员首先阐述了茶马古道的分布、研究意义、主要传播方式。他表示,早在100多年前,中外学者就开始关注并考察茶马古道川藏线和滇藏线,茶马古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从语言学视角调查研究茶马古道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空间。他比较了藏语支和羌语支各语言“玉米”一词的语音形式,回顾了玉米传入的历程及语言传入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直接借入,二是间接借入,三是自创。随后,黄成龙研究员讲述了“辣椒”一词在藏羌语中的传播方式,表示辣椒起源于南美北部热带地区,大概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传入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经陆上丝绸之路,在甘、陕等地栽培,二是经海路在两广栽培,再传入云南。“辣椒”一词的传入路径有三个,分别是从内地汉语传入,从印度传入和自创,如安多牧区久治藏语中,辣椒为“khatsha”,是“嘴辣”的意思。“肥皂”一词的传入路径有从内地汉语借入和意译两种方式。黄成龙研究员对这三个词语的传播路径进行总结,认为从“玉米”“辣椒”“肥皂”这三个词传入涉藏地区来看,主要以内地汉语普通话传入为主,少数从西南官话(四川话)和西北官话传入,借用方式以直接借用为主,有些语言或方言存在变音,也有少数语言根据意译自创词。

讲座由文学院刘文副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就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现象、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语言与族群认同等问题向黄成龙研究员提问,黄成龙研究员耐心细致地予以解答,并再次强调,语言接触是文化传播、文明互鉴的过程。师生交流氛围融洽。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陈彦婷    摄影:米姜雯 陈文颖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王道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