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孙金鹏教授团队在GPCR药物靶点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9日 14:51 点击次数:

[本站讯]1月11日,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孙金鹏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张岩/毛春友团队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Conformational transitions and activation of the adhesion receptor CD97”。研究团队通过解析CD97黏附类G蛋白偶联受体的非激活和激活状态冷冻电镜结构,结合细胞功能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明确了CD97感知机械力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激活机制。这是世界上首次揭示黏附类GPCR非激活状态的电镜结构,也为未来相关药物发现提供了关键信息。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肖鹏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孙金鹏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孙金鹏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粘附类GPCR结构机制解析和功能探究,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连续性工作,其中团队于2021年和浙江大学张岩教授实验室以及药物所徐华强团队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糖皮质激素膜受体GPR97的复合物电镜结构并阐明了其激活机制(Nature.2021;589:620-626);并于2022年和药物所徐华强及西安交大张磊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同期发表背靠背文章,阐明了粘附类受体的短肽识别机制与机械力感知机制(Nature.2022; 604(7907)763-770;Nature. 2022 Apr;604(7907):771-778),并发现了黏附类受体家族GPR126的内源性配体孕酮和17羟基孕酮(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22 Apr 12;119(15):e2117004119),以及GPR64的内源性配体DHEA(Nat Chem Biol. 2022 Nov;18(11):1196-1203)等,本篇文章也是团队相关领域的又一延续性工作(图1)。

undefined

图1 文章简单示意图

CD97,也被称为ADGRE5,是人类中第一个被克隆的aGPCR,属于表皮生长因子亚家族。CD97在免疫系统中高度表达,充当了炎症响应和细胞稳态的关键调节器,与各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CD97受体参与肿瘤的血管新生过程,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度表达。因此CD97在免疫疾病和肿瘤治疗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潜力,是靶向药物开发的关键焦点。尽管先前aGPCR的其他成员的激活态结构机制研究已经报道,但是由于缺乏关于受体非激活状态结构信息,导致aGPCR拮抗剂的开发面临着重大挑战。

本研究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CD97受体的带有GAIN结构域的非激活状态结构和Stachel序列激活下的CD97-β-G13复合物激活态结构,揭示了aGPCR从非激活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的动态调控机制。该研究的具体发现包括:

(1)与传统GPCR的激活态不同黏附类GPCR非激活状态结构更加紧凑

从CD97的非激活状态结构中,研究人员发现黏附类G蛋白偶联受体CD97在其非激活状态下表现出更紧凑的构象,即TMs 6/7的胞外末端没有外扩,而是靠近受体其他的跨膜结构域,这就导致这类家族在非激活状态下配体结合口袋的体积小于其他GPCR家族(图2)。所以这类受体有着不同于传统GPCR的非激活状态结构,这为后续靶向黏附类GPCR的拮抗剂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undefined

图2 CD97非激活结构与其他家族结构对比

(2)揭示了CD97识别Stachel序列及受体动态调控的通用机制

Stachel序列从GAIN结构域中释放激活受体是CD97的核心信号转导调控机制。研究人员解析了CD97在Stachel序列激活下,与下游信号蛋白G13的复合物结构。将上述非激活态结构与激活态结构进行结构比对,发现在激活过程中,CD97的细胞外和细胞内发生显著的构象转变,在胞内外创造出更大的空腔,用于结合Stachel序列和下游信号蛋白G13(图3)。同时研究人员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CD97从非激活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过程中的受体关键残基的能量差异和Stachel序列相互作用残基的能量变化。研究发现,受体的能量转化对CD97的激活具有推动作用(图3)。因此这是CD97特有的全新激活调控模式,这些新的发现扩展了人们对黏附类GPCR激活机制的认识。

undefined

图3 CD97非激活状态和激活状态对比

孙金鹏教授课题组团队长期聚焦于膜受体药理学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一系列aGPCR的激活作用机制以及生理调控功能,以通讯作者在Nature(x7),Science(封面),Cell(x2,一篇封面),Cell Metab,Nat Metab,Nat Chem Biol(x3),PNAS(x6),Nat Commu(x7)等杂志发表文章70余篇。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医学研究院前沿学科发展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 


【供稿单位:基础医学院    作者:赵儒嘉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李明宇 谢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