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2日-3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儒学、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当代儒学发展的省察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中心校区举行。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李尚信,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杨自平,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文智分别致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副秘书长张克宾主持开幕式。
李尚信教授介绍了易学中心正在从事的理论工作,即以生生作为核心范畴来建构当代的中国哲学,强调这是受启于易学作为大道之源引领历代中国哲学建构这一事实。同时他表示,任何哲学只要对成就生命、对成就人发挥作用,就是有生命力且值得建构的哲学,因而他主张倡导多元的哲学。
杨自平教授认为,这次会议主题关注当代儒学的发展,分别就儒学经典的解读、儒学研究的方法、当代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周易研究等进行研讨。她认为,儒学研究与时代的密切关联成为重要课题,因而通过对儒学经典的现代诠释回应时代议题是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张文智教授认为,上世纪80年代后当代儒学获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诸多流派。他结合自己在海外的观察思考,提出了对当下儒学发展的看法,认为儒学需要作出调整以应对时代发展。
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郭沂,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林忠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曙光,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湾元亨书院创院院长林安梧分别发言,发言内容紧扣会议主题,围绕当代儒学、东亚易学的研究现状,儒学的现代诠释及创造性转化等议题进行阐述。随后进行了讨论环节。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沈顺福主持以上环节。
本次会议持续两天进行,除大会主旨发言外还有七场小组发言,共有36位学者作报告。与会学者们的发言主题既涉及了对天道观、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仁学等儒家传统命题的创新性诠释,以及对牟宗三、熊十力、唐君毅等当代新儒家开创者的拓深性研究,也体现了充分结合西方哲学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着眼于回应现代性问题和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儒学理论建构。
闭幕式上,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周易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张沛作总结发言,认为本次会议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内容丰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儒学皆有论及;二是价值立场开放多元;三是传统阐释与转化创新并存。
林安梧教授作为会议发起人表示,当代做儒学研究面临新的可能性,即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如何更多地会通、交谈与对话,并对现代性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并表示后新儒学一定要回到新儒学,新儒学一定要回到儒学,在对经典的理解、对生命的体验,以及整个政治社会共同体的现代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台北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韩国首尔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五十余位学者参加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