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刘梁剑教授主讲学术讲座:熊十力德行诠释学发微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9日 10:20 点击次数:

[本站讯]11月28日上午,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学术讲座在知新楼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梁剑作题为“熊十力德行诠释学发微”的主题报告。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李尚信主持讲座。

刘梁剑教授在德行诠释学的背景下解释了熊十力先生的相关思想。讲座伊始,刘梁剑教授介绍了诠释学的德行与实践转向,强调在“经典诠释学”的观照之下,研究中国悠久的解经传统可以从两方面用力:其一为提炼和阐明经典诠释的方法论,其二为抉发中国诠释传统中特有的“实践”面向。这表明中国诠释理论应通过对经典的解释而产生出一套理想化的社会伦理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观念,也凸显了在中国的诠释传统下立德行道的重要维度。

随后,讲座围绕熊十力的德行诠释学展开。第一,刘梁剑教授介绍了熊十力“得古人之精神,裁断必出于己”的读书方法;这意味着诠释既要追求本义、努力把握思想脉络,同时也需要诠释者自身的裁断。阅读者想要得古人之精神就需要尽量沉入到作者文本的视域之中,即“沈潜往复,从容含玩”;而读者在阅读中受文本的激发,则又可以进一步落实于实践。第二,德行与诠释活动密切相关——诠释者以德行开展诠释活动,又以诠释活动提升德行。读古人书不仅是去理解诠释对象,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关乎诠释者自身的活动。“得古人精意”可以实现诠释者自身“德慧之熏发”。刘梁剑教授进一步阐发,应用智能与德行同样有关;在知识学习中,也可以培养出讲理之态度。此处的核心问题是诠释活动如何成就圣贤德行、铸造理想人格。借由做事与成己的工夫论,刘梁剑教授提出了三个理论:首先,超越诠释学循环的诠释学遍摄,通过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建立起“一多遍摄”的新模型。其次,基于《庄子》所体现出的寓言语力,除了语义层面的相互指引,还表现为语用显现和溢出纸面、指向读者经验的能力。最后,汲取德性伦理学的理论,诠释应以德行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幸福生活为目的。第三,德行应落实为良知本体。刘梁剑教授指出,面对科玄论战,熊十力认为“学者,觉义”,采用道德、直觉的进路来自明自见自证,以指向本体之学(体证我与万物为一之本然状态的学问)。本体不是外在的物事,更不是思维中的概念,或意念中追求的虚幻境界。唯反己深切体认,更自识本来面目。此本体感受需要落实于良知践履之中,能够回答科学发展后哲学还能做什么的问题。总之,熊十力的读书法与哲学观的内蕴独特,通过思考作为方法和本体的诠释德行,可以成立一种良知本体诠释学意义的德行诠释学。第四,本体之学即“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要重视对本体之学(哲学)的感受与做事(实践)。刘梁剑教授指出了诠释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成就德行、回归人之本体。而成就德行的方法便是要成己、成物。

报告结束后,李尚信教授认为,德行诠释学是诠释学发展的更高阶段,认为德行诠释学与生生哲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以成己成物为终极目标。他还强调了加强跨学科交流的重要性。


【供稿单位:易学研究中心    作者:徐子珺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亦婷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