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10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第七讲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行。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国亮教授作题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自信自强”的学术报告。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主持报告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讲座中,徐国亮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理论上是彰显中国特色的需要,实践上是巩固群众基础的需要,要创造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徐国亮教授表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他先是列举出九个古老文明,其中存活至今的只有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三个,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长且没有中断的文明。徐国亮教授紧接着谈到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基本精神,并通过分析总结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是阴阳互补,五行化合,崇尚自然;二是以人为本,德性实践;三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四是中庸之道,体征生生。接着,徐国亮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论述切入,强调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他谈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渊源,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凝聚价值共识的思想原点,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伦理精神标识。讲座最后,徐国亮教授提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130多名师生现场参加报告会,同时,近300名听众通过腾讯会议线上聆听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