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谭世宝教授谈古今中外国族、人物、宗教等方面自称与他称之演变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5日 08:59 点击次数:

[本站讯]10月12日晚,著名学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讲座教授谭世宝做客“天人讲堂”第130讲,作题为“古今中外国族、人物、宗教等方面自称与他称之演变——以汉语的内外源词对比分析为中心”的演讲。

谭世宝教授指出不同的国族语言乃至方言对“国族”与“人”的名字音义不同,并以“狼”、“蛮”、“貊”、“闽”、“蜀”、“狄”、“狫”、“猺”等字的古音为例,说明了国族的自称跟其对“人”的自称在音义方面紧密相关,阐释出其中“尊己贬他”的内涵。谭世宝教授用比较中西对“人”之不同定义的方式,重点阐发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赋予“人”的独特道德内涵,并以乌鸦的反哺为例,表明中国人对乌鸦的尊崇与尊老爱幼传统之间的联系。

接着,谭世宝教授揭示出创造汉字系统的殷商人尊己贬他的字词系统在历代的继承脉络。他详细梳理了源远流长的国族人物的自称与他称之褒贬美丑用字现象。例如,殷商的“子”姓异于同时期各国从“女”旁之姓,并且“子”与“商”之间存有幼小与长大的对应关系。在商偰创造的文字所表示的商族语音系统中,同类事物的字音有阴阳声韵的对应关系,如指与掌、子与丈(辛与商)、地与天、儿与人、孳(或滋)与长等。凡大而明显者皆可用“章”音表之,殷人以其国(族)为最大而又最文明者,故自称为商(章)国(族),并且由子(zi)音衍生的中(zhong)音也有表正确之义,所以“中夏”、“中华”、“中国”的“中”即表示正大且正确之义。同样,《左传》《诗经》《史记·匈奴列传》等文献记载匈奴为夏朝流于边地的后裔,故其荤粥、獯粥、猃狁等古异之名都是“夏”的同声音变,是同一国族的自称被用丑化的汉字贬称的结果。此外,谭世宝教授以“佛陀”“耶稣”“道士”等词汇为例,具体地说明宗教及其建筑、人物的自称与他称之褒贬美丑用字,揭示出背后的文化现象。

讲座最后,谭世宝教授总结了现代全球文明进步导致各国族互尊而在名称上的变化趋势。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有德主持讲座并作点评,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张士闪出席讲座并交流,听众与谭世宝教授就“小孩生而同声是否与人类发展中的普遍性规律有关”、“夏朝是否已有成系统的文字”、“中国早期文字的形成过程”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付雨欣    摄影:齐晓东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亦婷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