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文学所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工作坊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7日 14:56 点击次数:

[本站讯]10月16日,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主办、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文学所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工作坊在青岛校区图书馆举行。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期刊的学者专家、学生代表参加工作坊,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文学所所长丛新强主持会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教授王光东通过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世界性因素的纳入以及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总体性视野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内在逻辑。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教授张志忠提到,应当重视近几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即从革命范式到启蒙性、现代化范式的转变,并在本土性与现代性的交汇中不断探索与对话。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赵思运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越来越注重使用史料作为重要的解释性框架。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教授张立群认为,研究者需要从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以提出新的问题推动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教授于京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提法具有中国特色,其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的问题。马克斯·韦伯研究中心主任王建民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对我们理解认识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江苏社会科学院《学海》主编毕素华认为,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应当从学科基础做起,并对中国现代化和现当代文学怎样成为一个学科,使其更有学科化属性等问题进行思考。《济南大学学报》主编傅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应当提炼出中国学术本土理论以及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新概念,加强与世界性的沟通交流。《山东女子学院学报》主编陈业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政策与学科的结合,有利于我国的文化发展。韩国文化学者姜来熙以首尔为例讨论了韩国的现代化发展。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教授魏华通过跨学科的视野,思考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副教授马春光从当代诗歌切入,探讨了西方资源与本土路径的关系,认为自然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方式。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梁帆认为,内化中国经验非常重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离不开对作家个体和文本本身的考察。丛新强教授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深入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研究,为不同文学阶段的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梳理提供了文学史研究的新思路。

本次工作坊的举办,加深了师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的认识,开拓了研究思路,为新时代文学的展开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供稿单位:人文社会科学青岛院    作者:邵婉莹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