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杨泽波教授主讲从儒家生生伦理学重估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01日 15:49 点击次数:

[本站讯]6月30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主办的首次新哲学讲谈会在山东大学知新楼举行。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泽波作为主讲人出席本次讲谈会,做了题为“阳明心学仍是一偏——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阳明历史地位的重估”的发言。本次讲谈会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尚信教授主持并参与对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林安梧,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沈顺福,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张沛也作为与谈人出席。

李尚信教授在开场发言中介绍了杨泽波教授的主要哲学成就,并谈及希望通过新哲学讲谈会的系列讲座,为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杨泽波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孔子思想区别于西方流行的感性、理性两分结构,为欲性、仁性和智性三分结构;除欲性外,仁性和智性都是成德的依据。他由此提出,阳明心学的“心”是良心,属于仁性的范畴,而主张“良知之外更无知”,把格物致知完全纳入心学系统中,等于否定了智性的作用,这是其过;“良知具足”观念的引出构成了其难以克服的学理困难。他认为,阳明思想有此失误,源于不了解孔孟心性之学的严重分歧,故而只能同孟子一样难逃一偏。最后,他肯定了心学的历史意义,但反对过分拔高心学的地位,认为这一问题涉及对现实的关怀:当今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源于没有贯彻启蒙运动的思想。

随后,四位与谈人针对杨泽波教授的发言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林安梧教授指出,没有任何一种学问是全面的,只有“道”是全面的。他着重谈及方法问题,认为诠释虽多元但必须融贯一致,方法虽多元但还是可以彼此融通,最重要的是对方法论意识的彻底反思。他认为,“良知之外别无知”指的是一切知识必须包蕴于良知之内;良知本身存在专制的问题,但确有瓦解而重生的可能。沈顺福教授提出,不止阳明是一偏,整个儒家都是一偏;不止阳明忽略了智性,孔子也忽略了。他基于对康德学说对三分法进行了讨论,认为其问题是忽略了欲在中国哲学中作为生存动力的意义。他还谈到,阳明所说的良知指的是绝对的笃定的法则,他只关注公共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个体自主性。张沛教授基于《传习录》文本,联系阳明的生平和思想演变,梳理了良知学的内涵扩充过程,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良知成了知觉、思维等理智活动的主体,因而包括了对一般事物的“思”;见闻之知是良知施行的场所,故致良知不废见闻之知。他最终得出结论:阳明肯定知识的意义,并承认求知能够促进成德,但反对独立于成德的求知。李尚信教授认为,虽说任何思想皆是一偏,但仍需论清偏在何处,在这个意义上他赞同杨教授所做的工作。进一步,他从易学角度肯定了欲性、仁性、智性的三分,认为人的生存需要以仁为统率,而智是服务于仁的手段,因此仁智皆不可或缺;两者调节欲,而不是除掉欲。仁是德性,智则是应对复杂现实、唯变所适的手段;综括仁义礼智四德、格物、诚及对人和社会需求的关照,方可以成就人。杨泽波教授对与谈人的意见进行了回应。他表示,任何学问都是一偏,但是做哲学研究工作应当立志求全。他还谈到,阳明心学始于龙场悟道,“吾性自足”是由直觉得到的;这里的直觉也就是良知,因此良知不可能包含智性。最后,他强调其三分法的提出并不是为了梳理儒学脉络,而是为了观照现实问题。

本次讲谈会全程在腾讯会议上公开进行,线上讨论热烈,引发了众多与会师友发表见解。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作者:胡晓培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梁宇欣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