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张光芒教授谈当代文学的叙事伦理与批评伦理问题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3日 18:37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29日,南京大学文学院张光芒教授做客山大文学院第336期新杏坛,作题为“当代文学的叙事伦理与批评伦理问题”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教授丛新强主持。

张光芒教授从一些媒体新闻和日常对话出现的语句入手,认为在说者的直接目的之外,其中暗含的叙事情态和道德断语经常折射出说者隐微的主体性和价值观,这就是叙事伦理和批评伦理的在场,文学研究者不能对此没有敏锐的感觉。一部好作品的标志往往是探索出了新颖的叙事伦理,如余华《兄弟》一句“就算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就在生活长流无限绵延的刹那间输出了独异的个人伦理。与此相反,一些作品开篇便忧心忡忡提出沉重的灵魂问题,评价式的口吻太过压抑和专断,缺乏对叙事伦理的反思,叙事效果不如阎连科貌似荒诞的《风雅颂》,《风雅颂》一些看似粗俗浅陋的细节描写,实际上解构了更加不合理的现实秩序,析出了社会规训之外的朴素人心。同样,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被抢走后说的三句话“可恶!然而……”“可恶!”“然而……”,在情节的表层之外,透露出鲁四老爷徙倚于封建道学和人情世故之间心理活动的跌宕起伏,令人叫绝。

随后,张光芒教授援引《叙事的本质》一书,指出在伦理大转向的时代,叙事话语有成为终极话语的趋势。他又以具体文本作例,这些案例,明明属于题旨和应用性都明白显豁的文体,却在字里行间解构了表达的本意,部分文本还流露出恶俗的自恋倾向。

最后,依上述思路,张光芒教授总结了当前文学的叙事伦理问题和批评伦理问题,分别是道德判断的缺席、道德底线的溃退和对道德价值观的漠视和误导、批评主体的偏见与封闭,并举出大量文例佐证,其中既有老作家成名后对现实生活的隔膜,也有青年作家立异鸣高的剑走偏锋,还包括批评家以偏概全的鼓吹和理论失能的窠臼。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鞠啸程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周长瑞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