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百余年来,学术界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积极推动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相关问题进行阐释。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两周年之际,《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第十一次人文高端论坛“层累说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于5月7日在济南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日本琦玉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以及中华书局、中华读书报社、中国新闻社山东分社等海内外高校、科研与出版机构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参加讨论。围绕会议主题,与会嘉宾从“层累说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多向度推进”“上古史重建的路径与方法”以及“顾颉刚与中国现代学术”等角度进行发言。
《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在开幕词中表示,2023年5月9日,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两周年的日子;5月6日与5月8日分别是顾颉刚先生提出层累说一百周年和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日。这三个时间节点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如何理解和阐释中华文明。
层累说的提出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层累说在当下是否还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呢?作为一个百年前提出的学术理论,层累说难免会存在不足。但层累说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层累说提出之后,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一大特点是研究路径与方法探索的多样化。顾颉刚、胡适以及傅斯年等学人强调通过对文献、考古资料加以整理和考辨来探索文明起源的真相,而郭沫若、吕振宇以及侯外庐等学人则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入对文明起源的研究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启动,关于文明起源以及上古史研究与重建路径、方法的反思形成了一个高潮。清华大学教授汪晖以《古史辨》与鲁迅《故事新编》这两部经典文本对于古史与故事的不同处理为线索,通过比较、分析鲁迅的“拟古史”叙述与顾颉刚等人的层累说分析框架,阐述了在不同时间观和历史观中神话、传说、史实的位置,分析了截断众流的古史观所依据的历史概念及其与欧洲、日本近代史观的关系。山东大学教授孟祥才表示,要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在寻找疑似对应中破解神话传说背后反映的历史真实,珍视神话传说作为历史叙事和历史认识的永恒魅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王震中则对上古史重建问题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整合多学科在一些具体问题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二是做出理论创新,三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重新撰写中国上古史。南京大学教授成祖明为古史辨走出现代之困设计了具体路径,即在观念上,认识到经典的价值不在经典之外;古史研究应走出二重证据法,使经学与史学各自独立,建立现代新经学与新儒学。北京大学教授陈泳超立足于民俗学、神话学,认为应当对上古史的整体话题分析出不同的知识系统,才能更有秩序地考察层累说的层次关系。在具体研究层面,立基于古史与神话的交叉视角,陈泳超教授谈到“感生”与“帝系”的知识系统问题。
在反思层累说与积极探索上古史重建的路径、方法的过程中,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汪荣祖从学术史、文献学的角度梳理了关于《左传》真伪问题的讨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沈长云则提出三皇五帝并非人为编造,乃客观历史之存在,可以在这一框架下,解释清楚古史的发展脉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曹峰表示,学术研究遵循的依然是古史辨派制定的规则,要尊重依据尽可能多的资料和尽可能严密的推导所得出的结论。
由于文明起源研究自带的综合性特征,使得顾颉刚在解决中国古史层累问题的同时,作出一系列具有本土原创色彩的学术贡献。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学然认为,在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以及现代学科体制的建立过程中,人类学、考古学,或科学史观、歌谣运动等涉及民族起源与文化特质探讨的社会科学学科、理论与方法,都受到层累说的影响。
除就层累说以及顾颉刚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充分交流外,部分学者还针对文明起源研究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徐建委以战国秦汉之际的政治制度革新和两汉之际社会文化的嬗变为问题背景,探索了学术文化在物质文明和政治社会变迁中观念体系的发展轨迹、思想特征和深层动力。陈学然教授还谈到顾颉刚学术思想的变化受到了战争、时局的影响,这一影响直接关系到他对民族起源问题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经世传统对现代知识人群体的强大影响力。日本琦玉大学副教授西山尚志则对日本史学家白鸟库吉与津田左右吉研究古史、神话的学术方法及所持学术观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山东大学教授方辉从考古学与古史重建的角度,强调考古遗迹、遗物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并就如何运用区域系统调查法寻找“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四川大学教授罗志田从“整齐故事”这一问题出发,谈到从孔子删《诗》《书》到司马迁删除不雅驯的叙事,是一脉相承的努力。香港教育大学教授郑吉雄梳理了崔述《考信录》所使用的怀疑方法及其论《易》的七个证据、钱穆《论十翼非孔子作》的具体观点、古史辨派关于《易》的态度等,并借助托马斯·库恩的“典范转移”理论,为重新理解《易》学史上经传分离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山东大学研究员李长银表示,顾颉刚破坏《诗序》并打破《诗经》“圣经”地位,还其本来文学面目的举动,不仅在现代《诗经》学领域有着深刻持久的影响,也是实践其民间文学主张的重要体现。
王学典教授在总结会议时表示,本次论坛从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考古学等个方面呈现了顾颉刚先生的治学面貌。这既是对顾颉刚先生学术志业的回顾总结,更是继续推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纪念层累说提出一百周年暨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也为了悼念离世不久的顾潮女士,《文史哲》杂志与中华书局合作,特地举行了《顾颉刚殷履安抗战家书》新书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先生讲述了他与顾潮女士的学术交往以及编辑此书的经过。
《文史哲》杂志自创刊伊始即重视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便刊发了童书业、杨向奎、日知、吴大琨等知名学者讨论中国古代史分期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等关系到文明起源重大理论问题的文章,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21世纪以来,《文史哲》杂志积极回应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对中国文明起源相关问题的关切,通过设置“疑古与释古”专栏,针对“走出疑古”思潮和“夏商周断代工程”展开了较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与争鸣。此次“层累说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人文高端论坛的举办,有助于推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开展。
在本次论坛上,《文史哲》杂志与《中华读书报》联袂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这也是两家机构第八次进行活动评选。“植根自身经验与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统摄全局的重大命题”“远古历史无法仅凭考古‘自证其身’,中华文明探源仍需多方发力”“叙事史学受到公众热捧,历史撰述呈现多元化取向”等人文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成功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