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5月8日上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文放做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作了题为“生产性文学批评论纲”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凌晨光主持,吸引众多师生前来学习。

讲座伊始,凌晨光教授介绍了姚文放教授的研究领域及学术成果。姚文放教授的讲座内容围绕“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展开。他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谈起,认为马克思的“文学生产”理论主要针对艺术创作而未正面论及艺术活动后端的阅读与批评,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身的艺术批评实践却彰显出强大的生产性。显然,“艺术生产论”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之间存在巨大张力,这为探索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预留了广阔空间。于是,以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为出发点,姚文放教授提出了“生产性文学批评”这一新型理论范式。
随后,姚文放教授讲述了20世纪“生产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和20世纪以来“生产性文学批评”的思想背景、学理渊源。他认为,20世纪“生产性文学批评”经历了技术决定论、经典文学批评、接受美学、文学生产理论、生产价值理论和“审美—政治”理论六个发展阶段。其中,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贯穿了不同时期各种模式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诸家理论、不同的批评模式之间也存在互相影响。姚文放教授强调,对20世纪以来生产性批评的学理源流的考察不能脱离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生产性文学批评”所具有的主体性、社会性、现时性、建构性和开放性五大特点。
此外,姚文放教授还分析了“生产性文学批评”中的八个基本理论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要采取“执两用中,适度偏重”的思想方法,要在“力量关系、比例的平衡和运转”的同时重建一种“稳定的不对称、适当的不平等”。讲座最后,姚文放教授以“文本性/互文性”为例,具体且深入地讲述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文本形态问题,并简要分析了《红楼梦》批评中的“生产性”问题。
在互动环节,现场的同学们围绕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生产性、批评的审美性与社会性、网络文学中的“网生批评”、非遗美学等话题进行提问,姚文放教授均给予解答。凌晨光教授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