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27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语文》编辑部编辑王冬梅做客文学院第327期“新杏坛”,在知新楼作题为“从无定主语句看汉语语序的主观性”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岳立静主持,三十余名师生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岳立静教授介绍了王冬梅研究员在现代汉语词类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王冬梅研究员从“无定主语句”讲起,认为尽管汉语中有主语表示有定、宾语表示无定的倾向,但无定成分仍然可以违反这种倾向而充当句子的主语,形成无定主语句。针对这一假设,王冬梅研究员具体分析了汉语语序的制约因素,介绍了关于语序制约因素的四种观点:“旧—新”语序律、袁毓林先生的容易加工原则、陆丙甫先生的“可别度”原则和沈家煊先生的先易后难律。王冬梅研究员通过分析发现,“旧—新”语序律、容易加工原则和“可别度”原则存在一些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比如汉语中的无定主语句和易位句。沈家煊先生的先易后难律认为汉语语序是感触到的顺序,即先感触到的先说,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汉语中的无定主语句。先易后难律和前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坚持语序的主客观统一,认为没有完全独立的客观标准,当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发生抵触时,主观感触起决定作用,体现了人的认知因素对汉语语序选择的影响。王冬梅研究员列举了大量无定主语句的真实语料,总结出无定主语句的六个特点,并利用先易后难律对无定主语句的特点作出合理解释。此外,王冬梅研究员还补充证明易位句也符合先易后难律。这一研究说明“汉语语序是基于感触的主客观统一的语序”。
岳立静教授表示,王冬梅研究员从无定主语句这样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给师生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思路,启发师生可以从认知和主观性的角度去考虑汉语中的一些非常规的问题。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的师生就事态型无定主语句、汉语无定主语句和英语无灵主语句的比较、无定主语句的焦点、无定主语句与语境的关系等问题提问,王冬梅研究员均给予了耐心且细致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