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11日下午,第三期“SDU TALK”青年学科交叉论坛在兴隆山校区举行。本期论坛以“数字赋能,智建智行”为主题,聚焦交通土木行业的“智能化、智慧化”转型,以工程装备智能化和工程软件为“两翼”,打造“一体两翼”多学科相生共长、协同发展的智能建造与智慧工程学科领域。本期活动由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齐鲁交通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与软件学院共同举办。

齐鲁交通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利平,土建与水利学院党委书记刘斌,山东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承瑞作为特邀点评嘉宾出席论坛活动。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齐鲁交通学院教授周宗青,土建与水利学院教授孙怀凤,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胡天亮,软件学院教授胡宇鹏,齐鲁交通学院2020级岩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秦承帅、土建与水利学院2021级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赵笃坤作为主讲人参加活动。
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万熠,软件学院副院长刘士军,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林春金,土建与水利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强,齐鲁交通学院党委书记周作福、党委副书记李凯以及对智能建造与智慧工程交叉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青年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期论坛有学科交叉学术报告和学科交叉圆桌沙龙两个阶段。在学术报告阶段,由齐鲁交通学院副院长许振浩教授主持。

周宗青教授作了题为“数字孪生赋能隧道智能建造技术探索与思考”的报告分享,针对工程建设难度的“极端地质条件、极端建造环境问题”提出要全面推动智能建设机器人集群研发,发展数字孪生系统仿真软件,实现工程的可视化再现。

孙怀凤教授作了题为“‘无人机+电磁场’岩土工程智能探测”的分享报告,从我国自主研发工程软件层面出发,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半航空“无人机”瞬变电磁法,以及浅水区探测开发方法。

胡天亮教授作了题为“数字孪生与智能装备”的报告,分析了智能设备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发展需求,并提出采用数字孪生系统推动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交互融合来解决问题。

胡宇鹏教授作了题为“多媒体智能计算研究及应用”的报告,提出多模态融合的技术思路,开展一致性和互补性建模,展示了工程软件在输电线路隐患识别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大规模推理引擎性能进行了简要介绍。

博士生秦承帅作了题为“钻爆法隧道智能装药机器人创新思路与关键技术”的报告,介绍了隧道钻爆法自动装药机器人技术,采用改进的神经网络程序进行精确识别、稳定控制和结构设计。

博士生赵笃坤作了题为“数字技术推动城市地铁智慧化发展”的报告,提出开发基于数据驱动架构的城市智慧地铁施工与安全控制方案,进行地表沉降超前预测,开发城市地铁智慧化平台。

在圆桌沙龙阶段,李利平教授、刘斌教授、张承瑞教授分别对几位主讲人的汇报进行点评。李利平教授提出,新时代要实现“装备到软件”“工程到设备”的有机融合,持续推进四个相关学院的协同发展,表示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开展深度融合,毕业论文选题要大胆涉及学科交叉领域,教师团队与科研创新要紧紧围绕交叉项目。刘斌教授表示,在学科交叉领域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找准“赛道”,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在未来的工程项目中做好数据计算,并做好科学决策和预警工作。张承瑞教授提出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融入到工科建设中,推动传统工科向软件化新工科转变。主讲人分别围绕参会师生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答疑。
“SDU TALK”青年学科交叉论坛是校团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统筹发展重大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创新举措。校团委将继续加强部门联动和校院协同,聚焦“四个面向”,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推动学科汇聚融合交叉创新,深度激发青年师生科研创新活力,赋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供稿单位:校团委 齐鲁交通学院 作者:戴龙飞 高泽明 摄影:苏恩行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屈一宁 蒋晓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