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孔江平教授谈音位的认知与结构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7日 19:47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会分会主任孔江平做客第320期“新杏坛”,作题为“论音位的认知与结构”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汉语言研究所所长岳立静主持。

孔江平教授从音位学的理论基础、音位确立的基本原则和音位系统的类型切入,他指出,音位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以对立原则、互补原则、相似原则和经济原则为音位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音位系统分为三种,分别是通过活的口语、文献或其他记录材料、自然产生的音位系统。音位系统三大种类下分为完全口语,部分口语,跨时域,跨地域,跨时域和跨地域,跨时域、跨地域和跨语言和方言,构拟,自然产生文字的八种音位系统。

随后,孔江平教授梳理了“直音”“反切”“《广韵》”“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方案”音位系统,继而深入分析了音位系统和注音系统、认知单位与结构单位的关系。他以《说文解字》的材料为例,通过抽取数据库中形声字的条目,解读汉语是最早的存在于文字系统中的音节音位系统的观点,指出“直音”为音节音位系统,“形声”为声韵音位系统,二者均为具有感知基础的汉语音位系统。其中,孔江平教授根据现代语音学在感知和认知研究的理念,介绍了基于音位负担量的语音认知特性,并提出了“音位负担量恒定假说”和“音涯一千”的观点。孔江平教授还讲述了“《广韵》”和“注音符号”同为“类声韵调音位系统”,而“汉语拼音方案”是拉丁化的音素音位汉语普通话拼音系统。

讲座最后,孔江平教授以语言田野调查的实际为例,回溯了赵元任先生“注音标音法的多能性”,并讨论了基于传统语音学的结构主义音位学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为例,阐述了音位感知单位和儿童语音意识等音位认知的研究,并以此讨论了习得与自然产生的语音意识的差异性。

岳立静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报告运用了大量汉语实例详细阐述了音位的感知和认知问题,为方言调查带来了诸多思考和系统的认识。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就田野调查中音位合并与分化的不统一、语言接触与融合、认知音位学和病理嗓音等问题提问,孔江平教授均一一给予解答。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王亚敏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陈婉燕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