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青岛校区举办首期学科交叉论坛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8日 08:07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3日下午,青岛校区举办了“用数据解析生命密码—生物信息学—学科交叉的新引擎”学科交叉论坛。论坛邀请了校内外7位生物信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作学科交叉前沿报告,并组织了圆桌论坛,15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

论坛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汲培文表示,推动学科交叉,需要建立共同的语言作为基础。良好的氛围和深刻的思想准备也至关重要,学者们要有相同的兴趣和共同的目标,并具备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够瞄准问题进行研究。他表示,学科交叉的发展需要经历从“物理形态”发展到“化学合成”,再到“形成生命”这一最高形态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潘毅以“元宇宙在生物医学和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为题作报告。他从“什么是元宇宙”“元宇宙的特征和要素”“元宇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元宇宙的概念和应用。

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法作了题为“基于病理图像的医学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的学术报告。报告中,介绍了团队在病理图像分类、生物医学数据融合分析等方面的工作,重点介绍了在肿瘤标志物MSI和生存期分析方面应用WSI(全切片病理图)的生物医学数据融合分析。

山东大学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杨建益以“数学与AI交叉助力蛋白质结构预测”为题作报告,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开发的trRosetta和trRosettaX等结构预测方法,探讨了其与AlphaFold2等方法的异同,全面展示了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应用。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崔学峰在报告中介绍了最新的三种蛋白质预测算法:PROSTA、ContactLib和CMsearch算法,表示这些算法可以提高远距离同源蛋白的寻找准确性,并进一步提高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准确性。

山东大学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教授韩仁敏分享了题为“大尺度显微图像标定方法探索”的报告,探讨了自动显微镜通过图像拼接技术进行大尺度标本成像的问题。他分析了显微图像处理中的挑战,特别关注了显微图像标定方法的研究方向,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李庆宾以“人工智能与分子模拟合力设计热稳定蛋白突变体”为题作报告,介绍了一种新的蛋白质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机器学习的结合,并将其成功应用于TfCut2角质酶的突变体设计中,使最优突变体的Tm值提高了9.28℃,PET塑料降解能力提高了46.42倍,并为蛋白质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报告会结束后,还举办了圆桌论坛,在场师生同与会专家学者充分了交流互动。青岛校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屠长河作总结发言中。

本次论坛是青岛校区学科交叉系列论坛的首期活动,由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


【供稿单位:青岛校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    作者:王佳美 于乾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崔添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