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黄健教授谈意义重构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转型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9日 14:15 点击次数:

[本站讯]3月24日晚,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健做客第318期“新杏坛”,在知新楼进行题为“意义重构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转型”的讲座。

黄健教授从“为什么要转型”这一问题切入讲座,认为儒家学说在道德的本体意义层面构筑了一个最高的价值指向,即以“仁”为核心理念,以“忠、孝、礼、义、廉、耻”等为人生纲常的意义系统,这种基于大家庭的血缘亲情与道德伦理层面而构建起的意义系统,在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中,很好地支撑起了人们的心灵世界,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管理方式。然而,传统文明到晚清以后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就得去思考,我们该怎么办。

黄健教授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分析说明“意义缘何失落”,认为古代文学在承载意义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从诗、词、曲、赋、文到后来的小说,都有主观的审美取向。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上来讲,它们建构了以中国传统道德为本体意义的审美系统。从中国文学诗词曲赋文的演化角度来看,可以从中看到传统意义的演化和变迁的过程。

黄健教授谈到“意义缘何重构”,认为提出要向西方学习的人们从文学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感性认识,要求自由地表达生命的情感,展现人生的理想,表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高度关注的创作理念,到了“五四”时期,先驱者们试图用“德先生”和“赛先生”来重构现代人的意义世界。中国新文学诞生于新文化之中,在意义重构中,以更为宽阔的创作视野和新的文学观念、范式、话语、文体和艺术表现手法,迅速地替代日趋僵化的旧文学,展示出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人性格特征、心灵情感和历史命运,传达出追求自由,摆脱困境、迈向富强的时代心声,并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进行总体观照,开辟出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天地、新领域,展现出文学独特的审美活力。意义重构对新文学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新文学创作核心思想的生成,使“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美学依据,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方政主持讲座,并作总结。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李春妍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