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文学院举办文苑沙龙“阅读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意义与乐趣”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1日 11:04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文学院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文苑沙龙“阅读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意义与乐趣”,本次沙龙由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陆浩斌主持。

陆浩斌从诺贝尔文学奖奖项本身、文学奖得主、文学奖作品三方面展开,探寻时代症候、文学脉络与自我所在。他首先以诺贝尔文学奖本身为切入点,介绍亚洲作品面对奖项时的困境。他援引泰戈尔将孟加拉语诗歌翻译成英文后方才流行的实例以及中国早在鲁迅时期就多次与诺奖擦肩而过的境况,从中观望文学奖成立的一百年间欧美文化霸权,这也反映世界文学发展的困境——语言和翻译的困难。其次,他通过介绍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历史,揭示其中蕴含的全球化的时代症候。回溯诺贝尔文学奖,“文学”的概念逐渐从宽泛走向细化,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统治力也可在此间窥见一斑;此外,诺奖文学也体现在不同作家作品中所展露的本国文学传统,如阿尔诺的追忆式记录方式进入了法国文学回忆体的传统、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反映现代文学研究的趋势——文化研究;同时,21世纪有8位女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也表现出在更平等的世界意识下,作品只要有足够的文学价值就能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最后,他从文学本身的脉络,探讨诺奖作品的文学性。陆浩斌表示,文学性首先体现在语言上,如帕慕克大大偏离欧洲传统的语言、文风。其次体现在主题的选择上,略萨指出:“小说家不选择主题,是他被主题选择。”文学性还体现在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如福克纳让我们看到意识流这一文学手法获得文学上最好发挥、美国歌手鲍勃·迪伦的非文学作品打破了文学的界限……诺奖让人们看到了更多可能,看到不同作家、不同文学意识和思想,也让人们意识到文学的脉络一直继承到现代没有衰败,文学经典还在不断积蓄,我们阅读时既鲜活又熟悉的感触是我们阅读的最高归宿点。

讲解结束后,进入学生提问与交流环节,同学们分享了关于阅读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感受以及存在的困惑等,陆浩斌与同学们一同进行了探讨。

最后,陆浩斌对本次沙龙进行总结,他表示,通过阅读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我们能够接触到作品永恒的价值,也就能认识真理、善良和美,更好地把握对自我内心与他人的认识。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邹思宇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何语轩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