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山东大学木青法学博士生论坛第三期:隋心讲述“揭开算法解释权论争的面纱”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3日 17:08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21日,山东大学木青法学博士生论坛第三期于线上举办,山东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隋心以“揭开算法解释权论争的面纱”为题作报告。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罗维昱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陈姿含副教授、山东大学法学院何晓斌助理研究员担任与谈人。

隋心首先梳理了算法解释权的产生背景,介绍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与其相关的法律条文。其次,隋心简单介绍了当今法学界对于规定算法解释权的支持原因和反对理由:支持者主要认为该权利除了具有可解释性、可证成性,还有助于解决现有法律对用户数据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能够有效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平等、自由、正义等核心价值;反对者则认为该权利的逻辑起点、内部构造、权利入法的现实性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隋心指出,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其目的均是为了规制算法从而构建可信任的算法,因此对于算法的规制需要我们在法律制度和算法自身两方面进行多层次的建设,从而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

与谈环节,何晓斌助理研究员指出一方面要明确算法的解释主体,另一方面要对算法的解释程度进行细化,并且通过事先对算法制定内容的完善,从而优化后续繁杂的解释工作,实现用户与互联网平台间的相对平等;此外,算法解释权本身作为权利,应是面向所有主体且平等开放的,否则其自身设置的合法性、合理性就有待商榷。陈姿含副教授表示,我国算法解释权的产生背景、相关标准、立法进程均不同于欧盟国家,需以我国法律体系为视角,分析《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三者间对于算法解释权的具体规定和相关适用规则,努力推动算法从透明可知的标准升级为可信赖标准。

隋心表示,后期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中国算法发展与欧盟算法不同之处的探讨上,努力在数据分级、分类方面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议。

罗维昱在总结中表示,木青法学博士生论坛的举办可以加强师生间的学习交流,有利于同学们开拓思维、提高研究能力。


【供稿单位:法学院    作者:王耕 隋心    摄影:汪娟娟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