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徐永斌研究员谈明清时期扬州的文人治生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3日 08:06 点击次数:

[本站讯]11月10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明清小说研究》主编徐永斌研究员做客第299期“新杏坛”,通过腾讯会议为校内外200余名师生作了题为“试论明清时期扬州的文人治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樊庆彦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聚焦运河流域文人治生问题,从“依靠自身的一技之长治生自养”“寄迹或依托于豪门富室”“文人经商”三种途径,论述了运河城市扬州的文人治生情况。徐永斌介绍说,明清时期,扬州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颗明珠,凭借江南经济巨镇和全国文化重镇的区位优势,获得了很强的吸附效应,成为明清时期文人乐游的五大都市之一,也成为贫困文人谋取衣食的首选地之一。以一技之长治生者,或设馆授徒收取束脩,或谋职书院获取膏火银,或出卖书画,或校雠词曲、占卜、行医、游幕等等;寄托豪门富室者,常与卢见曾、曹寅等当地官员,马曰琯、马曰璐等扬州大富商交游甚密,名士全祖望、厉颚、蒋士铨、郑板桥等都曾得马氏兄弟的资助;弃儒经商者,或佐人经商,或亲自经商,涉足领域尤以盐业为重。

徐永斌总结了扬州文人治生途径的不同表现方式,指出文人参与治生的原因,有举业不成、生计所逼、长辈影响、观念转变等。因运河城市扬州的巨大吸附力,不少文人和来扬州经商的徽商密切互动,这也成为京杭大运河上一时之胜景,一方面推动了运河流域学术成果的产出和学术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客观上提高了富商的文化品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徐永斌也谈到了这种时代风气下一些变异现象,部分文人为富商捉刀弄笔、自损士品,富商则以文士才学为炫耀之资,令人汗颜。

互动环节,线上线下的同学们就文人治生问题积极提问,徐永斌一一解答。樊庆彦认为,徐永斌的研究路径和方法、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他对学术不懈的探索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文人治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学术话题,讲座全面分析了明清时期运河城市扬州的文人治生,对我们了解京杭大运河对沿运城镇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理解古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心路历程、情感变化和作品创作等情况,具有多重启发意义。通过对比古今文人的生存命运,我们能感受到如今国家对人才的重视。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黄静    摄影:贾大海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卞秀娟 刘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