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山东大学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中德关系语境下的历史文物与历史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01日 08:29 点击次数:

[本站讯]10月22日—23日,“中德关系语境下的历史文物与历史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世界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影像史学家、南京大学韩丛耀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阿登纳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约翰·弗尔曼(Johann Fuhrmann)、德国汉学家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通过视频方式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主持。

王琪珑在致辞中表示,开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山东大学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与德国多所知名高校、顶级科研机构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合作、平台创新等多方面开展务实高效合作,不断搭建全球开放合作的平台。在此背景下组织举办“中德关系语境下历史文物与历史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全面系统研究中德两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为巩固和促进中德友好合作关系作出进一步贡献。

约翰·弗尔曼在致辞中表示,德中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致力于从多个角度考察德中关系的历史,积极推动与德中文化交流相关的历史文物的研究与保护。德国方面也设立了一系列专门研究项目和联络点,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建立全球专家网络。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德中对话打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平台,也为德中两国未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创造更大的空间,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罗梅君在致辞中表示,从历史文物和历史记忆角度考察中德交往的历史,不仅有助于揭示更多的历史真相,深化历史研究,更能够启示未来,巩固和促进中德友好合作。

徐蓝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她与山东大学世界史研究专家的密切往来,充分肯定了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优良传统,也对中青年史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

韩丛耀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研究历史文物与历史记忆应严格遵循历史科学的研究规范,挖掘新史料、采集新数据、提出新问题、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

在大会报告和分会报告中,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班贝格和拜罗伊特大学、柏林事实和文件历史研究所、汉堡MOM艺术空间画廊、德国博物馆联合会、德国文化遗产遗失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院、青岛市档案馆、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等3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博物馆的6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围绕一系列价值性高、创新性强、实效性好的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围绕“历史文物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一议题,与会专家从中德文档案资料角度分析近现代中德关系的基本特征;从微观视角对纳粹统治时期流亡上海的犹太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阐释;借助1889年在上海成立的德华银行、德占青岛时期实行的自由港制度等历史事例进行批判考察,探究“欧亚大陆区域”的战略意义。

围绕“中德文明交流互鉴”这一议题,与会专家指出了伽特勒(Johann Christoph Gatterer)与施罗策(August Ludwig von Schlözer)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刻性和差异性;再现了脉学和中草药等中医信息在德国的传播及其与当时德国医学发展的关系;分析了19世纪来华德国外交官、传教士、学者、商贾等向本国公众推介、建构中国知识的动机和方式,及其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响;对德国“汉学之父”福兰阁(Otto Franke)的中国儒学观进行了深入剖析;对汉学家、翻译家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及其观点进行了客观、系统的评价;对德国新闻杂志《明镜》周刊1947—1949年的涉华新闻进行了全面系统考察。

围绕“德国馆藏中国文物的历史与现状”这一议题,与会专家论述了1902—1914年德国皇家吐鲁番探险队在我国新疆地区进行考察、劫掠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活动;对当前德国博物馆处理馆藏海外文物原则进行了评述;分析了文物溯源的重要意义;揭示文化典籍迁移的不同意义;通报了关于东弗里斯兰四家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溯源研究的初步结果。

围绕“德国在华历史文化遗产”这一议题,与会专家对如何利用德国在青岛早期的历史文化遗产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设性建议;介绍了海水浴、赛马、帆船运动三个休闲体育项目在青岛一百多年的城市发展情况;介绍了德国波恩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马维立(Wilhlem Matzat)设立的以青岛命名的网站及其刊登的德国侨民传记;提出以“社交书签”的艺术形式,激发创建文化认同的第三个空间;讨论了日德青岛之战后日本掳掠图书之去向,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围绕“历史记忆的理论与实践”这一议题,韩丛耀教授发表了题为《图像史料在中德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青史有待垦天荒——图像史学书写形态的思考》的报告。与会专家重点分析了遗忘、记忆、回忆和纪念等四大相关核心概念的区别以及纪念日和记忆场所与其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记忆理论对于现行德国记忆文化建构的影响。

围绕“全球化与全球史研究和教学”这一议题,北京师范大学郭家宏教授对英帝国与全球化发展作了详尽的研究和阐释;山东大学张新刚教授以政治思想为中心,对政治思想的全球史进行了分析;北京师范大学陈奉林教授就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东方外交史进行了解读;徐蓝教授发表了“从两次世界大战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演讲。

会上,其他与会学者也从历史理论和德国史学史等角度对一些与中德关系史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阿登纳基金会已同全球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也同中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在德国史和中德关系史研究方面也有丰厚的学术积累和传承。双方希望通过合作,加强中德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化中德关系史研究,进一步巩固和促进中德友好往来。


【供稿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宣传部    作者:孙立新 王澜    摄影:蒋晓涵 刘小楷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