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嘉宾观点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1日 08:30 点击次数:

[本站讯]全球大学校长论坛上,邀请到17所境内外知名高校校长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学在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发展中的责任”“大学与区域创新发展”三个议题发言。有关嘉宾观点整理如下: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结合山东大学实际,对当今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是国际合作是大学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重要路径。国际化培养是多元化思维方式的训练、国际视野的开拓和国际胜任能力的建设。二是国际合作是大学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源泉。科学研究具有世界性,需要开放与合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合作,更容易实现融合创新。三是国际合作是大学促进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只有人才和知识的聚集以及良性互动得到保障,高等教育才能促进知识的创造、习得和运用,才能增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互信,实现人类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布莱恩·保罗·施密特教授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表明,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应对全球化挑战。当下,国际交流变得愈发重要,不能让疫情阻挡国际交流。只有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大学才能为知识创新、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疫情面前,全球高等教育适应性、应变性非常强,通过在线学习等方式减弱了对学生学习计划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大学要更多利用数字技术,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变成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校长奥列格·亚斯特雷波夫教授指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速了这种转型,数字化已经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未来大学理念应运而生。未来大学应更重视网络教学,更倾向于实践性、针对性强的专业素质培养和技能传授,更加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罗钟铉教授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的交流和合作不可或缺。后疫情时代,大连理工大学倡议国内外高校携手并肩,持续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交流模式,通过“线上合作授课,线上同窗共学”“短期交流先行,本研贯通培养”“孪生校园”“同步课堂”等模式,搭建双向交流与国际合作的平台。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展示了世界是一个互联互通、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我们有着共同的需求。在当前危机中,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人都肩负重任,大学也需要担负起应有的责任。香港中文大学推出了2021—2025年战略规划,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希望继续增强与各个国家或地区政府、投资者及企业的合作,深化与研发、创新机构的伙伴关系,在应对社会和环境挑战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墨尔本大学校长邓肯·马斯克尔教授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认识到,大学在共同目标基础上开展合作,是解决困难、取得共同进步的重要路径。疫情在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机遇和合作方式,云端会议、云端研究等逐渐成为常态。墨尔本大学非常重视,并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与中国学校之间的合作,为实现全球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谢菲尔德大学副校长马尔科姆·白特勒博士认为,疫情给世界带来了挑战,但挑战和机遇并存。伴随远程工作趋势不断增强,人们进入新领域、寻找新合作伙伴越来越便利,合作对话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大学之间、大学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机会增多。疫情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国际科研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才能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将成为大学的重要任务。

耶鲁大学副校长伯里克利·刘易斯教授指出,耶鲁大学致力于成为培养学生全球公民意识和领导力的大学,为此,学校支持耶鲁所有学院的国际倡议和活动,包括课程开发、在线教育等。耶鲁还通过与全球各地大学和机构合作创建耶鲁全球卫生研究院、耶鲁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启动耶鲁行星解决方案项目以及建设耶鲁大学自然碳捕获中心等举措,积极关注并应对全球重大挑战,提高耶鲁全球教育的影响力。

罗切斯特大学校长莎拉·曼格尔斯多夫教授指出,高等教育通过跨文化对话,在不同的人类群体间建立了共识,推动了彼此的相互理解。随着我们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需要培养具有文化意识、能够与任何人在世界任何地方合作的全球公民,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提供涵盖包括国际关系、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语言教学等方面的全球课程体系,使学生融入到多元文化的校园中,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东吴大学校长潘维大教授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种形式的线上学习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需要思考如何做更好的教育,以及如何创造新的价值观,让学生看到在大学学习是他们应当做出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和有价值的选择。此外,大学应该尝试开发跨校、跨国、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联合项目,这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尝试打开跨界学习新平台的机会,也是大学需要承担的新责任。

澳门大学副校长许敬文教授指出,要解决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全球性挑战,就必须有良好的合作。良好的合作需要有多元的文化交流,而大学是多元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场所。在大学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更多地了解他人,这样就可以减少误解。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教授指出,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中心,始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为支撑,共生共赢。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产出的科研成果也为区域创新发展持续带来不竭动力。与此同时,区域社会发展又对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科研方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大学应据此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科研重点。综合性大学要充分依托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国际科研合作、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成均馆大学校长申东烈教授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过于关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常常会忽略传统价值观,比如说对于人类生存和尊严的重视、尊重,因此,我们需要再次重建并且推动对于人类尊严的尊重,进一步推动城市工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学应该自我革新,成为融合发展的机构、科研创新的平台、终身学习的场所。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教授分享了四川大学充分发挥华西医学优势加强校地合作的经验和做法。在当前这样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高校所发挥的作用或所承担的责任是前所未有的。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速度越快时,当地高校和所在城市的关系就会越紧密,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获得地方资源的能力也大大增强,校地合作就有广阔天地。

九州大学校长石桥达朗教授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数字转型的加速也改变了时间和距离的含义。当今时代打破了时空限制,我们迫切需要改变和重建现有的社会和经济模式,大学也因此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为多样化的智力和人才的聚集地,大学应该在引领创新、推动多学科知识融合发展、实现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现在要求大学可以全面引领社会经济系统的变革,我们可以通过整合性的知识实现这一点,包括发展新的教育项目、加强国际化、推动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发展、推动创新创业等。在打造良性循环方面,学校可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在多层次领域进一步推动整合性知识的发展,改变社会和知识体系,进而把高等教育的研发成果转换到实践当中。通过这样的改革,大学可以与区域进行更加紧密的联系,进而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提升人类福祉。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教授分享了兰州大学立足西部、实现特色发展的经验与做法,特别是把理论学习、学校里面的实践学习以及社会问题的驱动学习结合到一起,由社会问题驱动,改变学科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面对两个百年的交汇期,置于我们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交融坐标体系中,大学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引领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应该面向社会需求,改变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打破固化的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线,在学科交叉和社会交融中实现创新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赵昌昌教授认为,放眼全球,高水平大学已经成为会聚高端人才的“蓄水池”,区域发展创新的“发动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他以西安交通大学的科技创新港为例,分享了学校在实施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破解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瓶颈问题,推动学校深入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高丽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宽荣教授分享了高丽大学在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中的经验和做法。为了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高丽大学积极促进教育创新,打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生态系统,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高丽大学还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组建诸如数据科学、半导体工程、城市再生等新的院系和科研机构,推动前沿尖端科技发展,提高科研竞争力。高丽大学还积极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等国际和地区合作网络,加强国际合作,分享成功经验。


【供稿单位:国际部(港澳台办)    作者:朱贵昌 张立恒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郎玉茁 刘婷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