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山东大学报 | “新文科”建设,我们的所思与所做(四)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03日 16:52 点击次数:

本期主持人:陈端珠(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从古至今,文科教育一直蕴含着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双重指向。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我国的新文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当代社会的文科教育既应当培养思维和传授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引;又应当塑造价值和传递精神,传播人文情怀;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机构,在新文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期栏目特邀我校文科学院中的代表学院为我们讲述他们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担当与作为。

王华平(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哲社学院新文科建设路径

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开始于2018年提出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该计划的重点是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其中,新文科建设的任务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光耀时代、光耀中华文化。我国新文科产生的特殊背景和它所肩负的光荣使命赋予了它特殊的内涵。我们可以用“四新”和“两化”来概括,即新理念、新定位、新模式、新交叉,以及国际化、中国化。新理念体现为能力与素质并重;新定位体现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新模式体现为强化教育方法与现代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植入;新交叉体现为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交叉。“两化”的要求是既重视国际化,又强调中国特色。

推进新文科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建构一个与新文科理念相匹配的文科教育新模式。这一新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高度整合的专业。首先提出新文科概念的美国希拉姆学院将原有的36个专业整合进5个跨学科学院,为学生提供文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跨学科课程,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的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的交叉融合。二是新技术工具和教育手段的运用。应该将数字人文、虚拟现实,甚至是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植入课堂,发挥因果推理、量的分析、应用数学等技术工具在文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三是面向紧迫挑战和未来机会的核心课程体系。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正在重塑社会,许多现实问题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原有的学科范式不再适用。新的课程体系应着眼未来,从着重所知(knowing-that)转向着重能知(knowing-how)。四是高冲击力的体验活动,包括异域文化体验、审美体验、伦理体验。可以通过与专业高度相关的实习、田野考察、游学和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反思和深思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

哲社学院在新文科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1.哲学和社会学本科按照一级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按照哲学和社会学大类统一培养。第一学年末,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进入哲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社会工作和人类学专业,从第二学年开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2.打造新文科社会治理TPRI智慧融合实验平台,融 教 学 (teaching)-实 践(practice)-研究(research)-创新创业(Innovativeundertaking)于一体,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VR虚拟仿真+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与专业内容的深度融合推动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新文科人才的培养。3.以强基计划和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做到方法论课程、经典阅读、专题研讨平衡并举。借助网络数字技术,使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式教学课程达80%。通过项目式作业、小论文写作、案例分析等,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4.开展“问道孔孟”活动,对新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年级学生强化案例教学。社会学和社工专业着手进行案例库的建设,哲学专业加强思想实验的设计与剖析。

李建刚(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外语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担当与作为

当前,我国新文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展开。2020年11月在我校威海校区召开了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随后又发布了《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2021年4月9日,在济南召开了2021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

一、新文科建设意义深远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在2021年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上作了《新文科建设迈入新阶段——走深走实,行稳致远》主旨报告,提出要对新文科内涵认识、建设原则、建设路径三个方面再深化,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樊丽明具体谈到了新文科建设的“三个结合”,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

樊丽明在新文科高峰论坛上提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文科国际化在某些领域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人才培养仍显不够”:一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不够,远远落后于需求;二是国家急需的国家化专业性人才培养不够,即服务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高水平人才不足。樊丽明认为,这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理论研究的前瞻性问题没有解决好。应该“在语言普及和教育上做好顶层设计”,“针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新特点,如何培养面向国际受众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如何培养和储备为国际专利服务的专业人才”。三是国际学生培养,应考虑如何“培养亲华友华、利于和平发展的新一代国际学生”。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新文科催生“新外语”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从教25年,先后分管学院本科教学7年、研究生教学3年。就樊丽明提出的“三个结合”,从外语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应当发挥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樊丽明上面提到的新文科国际化三个方面人才培养都跟外语学科有直接关系。这也同时给外语学科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在新文科大背景下,结合山东大学人才培养特色和实际,充分发挥外语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担当与作为,我们提出新时代“新外语”人才培养的设计与实践。

“新外语”人才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守正与创新”的科学发展之路。在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守正创新”应该是我们外语学科坚守的根本原则。“守正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守正”是根,“创新”是枝。“守正”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无论是“新外语”,还是交叉融合,都要坚持自我,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只有立足于自我,立足于我国、我省、我校实际,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闯出一条中国特色、山大特色、甚至是山大外院特色的新路,勇于创新,先试先行,这才是创新的本质。

因此,“新外语”人才应该包括外语专业人才、外语复合型(即“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即“+外语”)人才和其他涉外人才。

三、“新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径思考

根据2021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从外语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担当与作为出发,对我校“新外语”人才培养特提出如下思考。

1.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对外语学科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深化和改进。以“分类培养,分层卓越”为原则,打造多元出口本科人才,培养高水平外语学术型后备人才、高标准外语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复合型卓越外语人才;以“方向引领,团队指导”为原则,按研究方向大类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探索本硕博贯通式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以“高端专业,特色应用”为指导,进一步强化翻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适时开展翻译专业博士人才培养,重点打造有特色的翻译专业硕博士人才培养模式。

2.以培养国际组织人才为目标,对现有“英语+法学”“英语+国际政治”双学位班升级、改造,打造多语种参与的“外语+法学”、“外语+国际政治”本硕连读创新班。

3.对接国家需求,与新闻传播学院、管理学院商洽,开设“外语+新闻传播”“外语+国际商务”“外语+国际贸易”双学位班或本硕连读创新班。

4.从培养高端翻译人才出发,与医学院、药学院、法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土建学院等学院联合,探索开设“医学翻译”“法律翻译”“国学翻译”“建筑翻译”等“翻译+微专业”特色翻译本科班、特色翻译硕士班。

5.对接国别和区域学与海外汉学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开设“国别与区域学+海外汉学”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创新班。

总之,新文科建设要行稳致远,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必须脚踏实地,立足现实,吃透精神,守正创新。既要顶层设计,也要具体落实。外语学科在新文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低估,外语学科也应该在其中有更大的作为。

(本文发表于山东大学报2021年第20期,整理:陈端珠)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陈端珠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宋君波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