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中央音乐学院陈荃有教授谈中国古代的金石之乐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25日 15:57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24日上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陈荃有教授应邀做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作题为“中国古代的金石之乐”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心副主任程相占教授主持,师生30余人到场参与。

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金石之器、金石之乐、金石之礼。讲座开始,陈荃有教授首先以中国古代“八音”引出了本次讲座内容的第一部分——金石之器,这也是本次讲座的重点内容。他谈到,金石之器,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演化的典型器物;是联结古代中国尤其是先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乐艺之间的枢纽,乃礼乐文化的承载者;也是先秦时期中国科技与制造业进步的具体体现。陈荃有教授详细讲述了钟和磬两种乐器的发展过程。在讲述过程中,他多次采用出土文物的图片资料为大家讲解乐器在特定发展时期的特点及变化。比如,安阳殷墟出土“中铙”:出土的铙大多数是三个一套(目前发现的仅有殷墟妇好墓为五件套),证明乐器开始编列化,可以演奏简单乐曲。乐器的发展与时代紧密相关。陈荃有教授特别指出,春秋战国在历史上是礼崩乐坏的时期,但也是音乐大发展的时期。礼崩乐坏,另一种程度上也可称之为“礼崩乐盛”。20世纪早中期,对乐钟的研究初步展开。20世纪晚期及21世纪初,是钟的“新生”期。

金石之乐,是讲座内容的第二部分。陈荃有教授举例讲解了金石乐器的音乐性能、乐音设置。比如西周中晚期编钟的音乐性能:大钟以单音使用(无侧鼓鸟纹),小钟呈现大、小三度的双音设置;单套钟的音域可以达到两个八度又增四度。常见“八编列”或“八+八编列”结构:羽—宫—角(徵)—羽(宫)—角(徵)—羽(宫)—角(徵)—羽(宫)。

金石之礼,是讲座内容的最后一部分。陈荃有教授特别指出,金石(钟磬)之乐在古代中国,体现了其多重的相互关系,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事项。礼、政、美、艺、器、工等,都与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讲座最后,程相占教授进行总结,他表示,陈荃有教授采用大量的文物图片,兼使用音频、视频的形式,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专业的学术报告,大家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去感受中国古代的金石之乐,让大家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大有帮助。现场提问互动环节,大家提出了“汉画像砖石中体现的金石乐器与出土文物的差别”“如何认识中国古代音乐与社会权力高度结合的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对中国当代音乐发展有何影响”“人文之音是否与自然之音离得越来越远”等问题,均得到了陈荃有教授的解答。

陈荃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编审,中国音乐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史、音乐编辑学方向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音乐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秘书长。曾主持《音乐研究》办刊18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已出版《中国青铜乐钟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简史》《音乐文本编辑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李志新    摄影:王建波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涵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