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张志刚谈“经典解释与宗教中国化”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24日 16:54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23日,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做客“天人讲堂”第121讲,并作题为“经典解释与宗教中国化——东晋高僧道安留下的学术启迪”的讲座。

张志刚教授以“宗教中国化”为例指出了“新的见地”的重要性。在中外思想史或学术史上,可以感悟到这样一种现象:一种新的见地,往往能为人们开辟出新的视野,拓展出新的思路,展现新的前程。在“发见关键:佛经翻译与解释的中国化”的部分中,张志刚教授指出,佛教作为中国的五大宗教之一,它的传入可谓“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互鉴”。中外专家一般认为,在传入中国的几大教里,佛教堪称“宗教中国化的典型”,且已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关于东晋高僧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开拓性贡献,梁启超、赖永海、魏道儒等学者皆赞赏有加。在此基础上,张志刚教授提出“宗教中国化的比较研究”思路。

张志刚教授从中外宗教史上找到典型的类比例证,加以深入的学理分析。他以赵朴初和马丁·路德为例,论证了“俗语佛源”和“大众化圣经”,指出宗教经典翻译的“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要求,进而具体且深入地分析道安的佛经翻译与解释理论的接触贡献及其学术启迪。从后人记述或研究道安生平思想的文献论著来看,道安从学法之始就“心系经典”。他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翻译与解释理论。张志刚教授认为,以往的研究者基本上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与评价“五失本、三不易”,而他主张从“宗教哲学语言观比较”和“宗教经典解释理论的比较研究”来更深入地探讨这一理论内涵及其学术启发。

张志刚教授对“五失本之表诠”与“三不易之遮诠”进行了重点阐发。通过比较路德提出的“翻译七条细则”和道安的“五失本”说法,他做出了如下推论:尽管“德译圣经”不同于“汉译佛经”,但从“理论类比”来看,路德所讲的“七条细则”是适应德译的“七失本”,而道安所讲的“五失本”是合乎汉译的“翻译细则”。二者都是以“表诠方式”来陈述“经典翻译的诸多细则”的。张志刚还指出了当代宗教经典解释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何破译原有的“语言描述”,用当代读者所能理解的表述方式,真正阐释“经典启示”的现实意义。张志刚教授对“三不易”理论进行了学理提炼,尝试将其着重表述的佛经解释理论转换为“具有一般意义的宗教经典解释方法”,将其整段论述所蕴含的主旨要义提炼为如下环环相扣的经典解释观念。其一,所谓的宗教经典是深含普遍意义的;其二,经典意义的解释要力求适应当今时代;其三,经典意义的解释要力求通俗化、大众化;其四,经典旖旎的解释者要心怀敬畏、知难而进。张志刚教授把前述“三不易的首要义理”凝练为“经典解释的时代性原则”。

本期“天人讲堂”由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听众就政教关系对宗教传播的影响、佛教传入之初的中国化形式、基督教中国化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王笑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祁珊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