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刘康教授谈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中国的美学话语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9日 08:11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25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系教授、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康做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带来题为“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中国的美学话语”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主持。

刘康教授对标题进行了讨论。理论具有普适性,但不同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理论的地域性很强,理论的中西区别仍然是现代学者绕不开的问题。中国的理论建设并不仅仅是回应西方冲击的历史,而是建立在实践和理论内部需要的基础上的主动选择,同时,这种主动建设对国际理论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刘康教授认为,当下研究者应在超越二元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在“世界的中国”认知下,积极展开对中国美学话语的研究。

随后,刘康教授围绕中国美学话语的建构与转换,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三个方法论概念,即历史化、元批评以及问题化。在历史化的问题上,刘康教授认为历史不是单纯的历史,而是历史叙事,研究者需具备大历史、思想史、学术史的视角,留意中国现代启蒙的情感关注,展开对中国美学话语建构的方法与叙述的研究。刘康教授认为历史主义叙事本身比如结论、内容、结构等也需要被纳入到历史化的反思之中,而这就是元批评。他还对中国美学话语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早在延安时期,中国理论话语就已开始了对西方理论的反思。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后来的文艺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是一种民族情感和意识形态的表现,在中国有深厚的土壤和当代需求。马克思论著经过诸多阐释,已产生复杂的变化,研究者应厘清其中区别,不能仅用中国化一语将问题大而化之。再次,问题化意味着需要找出问题,并进行质疑、批判和反思。

刘康教授与谭好哲教授进行了对谈。谭好哲教授从该如何做学术的角度阐述了刘康教授提出的三个概念。谭好哲教授认为,中国学术界应跳出自己的圈子,进入大的学术语境,刘康教授提出的宏观层面的学术理论支撑,是现在中国学术界所必要的。

中心及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到场参与。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孟凡    摄影:任晓菲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刘小楷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