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聚焦黄河丨首届黄河发展论坛学者观点摘编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5日 08:05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13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山东大学主办的首届黄河发展论坛、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18次研讨会、第四届鲁青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嘉宾云集、汇聚一堂,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重大国家战略内涵,紧盯“龙头作用”要求,交流思想,贡献智慧,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在此,视点网站撷取、梳理部分观点进行分享、展示。

学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张大卫

主题:关于黄河流域(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问题

既要做好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又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是黄河流域九省区非常重要的课题。山东作为黄河流域九省区中经济素质最高、实力最厚、竞争力最强的省份,要自信,也必须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当好排头兵。

山东要注意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把国家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作为重大机遇,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拉紧与国际供应链的依存关系,打造自主可靠、安全可控、畅通适配的供应链,推动经济和城市的整个社会的数化改造和转型。黄河流域各省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继续深入扩大开放和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问题。希望山东在双循环新格局构建中发挥枢纽作用,增强以全球供应链体系和国际性枢纽的对接能力,建好现代化的功能性口岸,形成覆盖国内主要中心城市及供应链集城市的贸易物流网络;提高数据收集管理开发能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建设数字化的智慧城市,争取建设面向东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数据跨境流动的自由贸易港;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新产业新业态集群及产业生态系统,提升新工业革命条件下战略管理、价值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学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

学会顾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筹)名誉院长范恒山

主题: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

实施黄河流域发展战略,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紧扣实际,遵循规律,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坚持分类指导,以分工为基础推进地区间的协同联动。充分考虑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潜能,在发展和内容模式上,开展不同城市、不同形式的协同联动。

要坚持生态优先,以绿色为底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大力培育绿色特质的新兴产业,使经济活动与资源承载的能力相匹配,推动建立适宜区域、流域特点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相应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惩治制度。

要坚持标本兼治,以水资源调控为主体优化生产活动和安全防护。深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运用工程手段、技术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体制创新手段等,推动各个地区人、产、城与水的协调发展,形成节水型生产与生活方式,推动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节约、集约的利用。

要坚持两端突破,以强化重点地区的发展为抓手,推动流域整体提升。充分激发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引擎功能和引领作用,推动政府、市场一体联动,部门、企业同向发力,输血、造血机制有机结合,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促进黄河流域特殊困难地区实现振兴发展,让脱贫人群进一步走向富裕、走向幸福。

要坚持战略引领,以创新平台为支撑提升内生动力与外联水平。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合作,借此承接优势资源要素的转移,对接一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同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昌明

主题: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区段治理问题的探讨

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和活力。通过统计世界河流的长度和流量的关系,发现黄河地下水较丰富,但是近百年面临着水量持续减少的实测记录,所以要重视水安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对山东特别重要,应该把气候变化的影响作为生态保护的阈值来研究,要考虑时空尺度和过去以及未来。发展山东的经济优势要从经济上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的发展,山东河段与黄河口黄河三角洲作为入海口,土地资源丰富,生态呈现多样性,要发展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带,还要把山东省和上游的8个省流经省区治黄串联起来、融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

学者: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

主题:青海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及发展高吸收碳经济的思考

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就是保护青藏高原的水源地,水源地的保护是生态保护最重要的方面。黄河流域水的问题应该全流域一盘棋,在保证生态安全用水、生活用水安全后,生产用水就要效益优先。

高吸收碳经济就是要实现固碳、蓄碳、储碳、转碳、减碳等方式,形成对丰富光能资源循环利用的高碳“高吸收碳”产业发展模式,是解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统一。冻土作为青藏高原水资源最重要的核心,对青藏高原的碳储量发挥巨大作用,而高吸收碳可以让青海丰富的藻类微生物发挥作用,因为排放减少1%难度很大,但让它吸收1%很容易。因此,用高碳经济替代碳排放,可以促进黄河流域新旧动能转化,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魏后凯

主题:以共同体建设为载体,推动黄河流域全面协调发展

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促进黄河流域的全面协调发展,使黄河流域各地区、各民族城乡居民走上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之路,让广大农村居民和低收入群体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以共同体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生态城镇、生态产业、生态园区、生态村庄、生态建筑建设,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构建全流域一体化的生态网络和共建共享的生态共同体。要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的作用,构建多领域、多形式的创新联盟,打造开放的黄河流域创新共同体。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围绕现代农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现代医院、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提高加工深度,构建一体化的主导优势产业链和形式多样的产业联盟,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共同体。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形态,大力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区域层面,打造城乡发展共同体和乡村发展共同体,以此推动黄河流域全面协调发展。

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方辉

主题:黄河上下灵岳之间——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联系

黄河跨越9个省区,从山东的渤海汇入大海,青海的昆仑山、河南境内的嵩山以及山东境内的泰山,都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灵山。大河,将上下游连为一体;灵岳,赋予黄河流域先民共同的信仰。少量文献以及主要的考古发现中论证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表明,早在距今约6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代,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已经发生密切的联系,到距今约5000-4000年龙山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炎黄尧舜禹,黄河流域时间鲜明,无论从饮食、经济还是从认知信仰等诸多方面已经形成了族群融合与文化认同,为夏商周三代王朝国家,乃至秦汉帝国的建立打下了物质与精神基础。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蒋晓涵    摄影:张丹丹 赵方方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万广远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