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8日上午,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民权教授做客“新杏坛”,在知新楼A620室做了题为“汉藏同源与上古音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张树铮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前,张树铮教授介绍了张民权教授长期从事汉语音韵学史的研究,期待讲座可以为大家带来启发。

张民权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历代学者对汉藏语谱系关系的不同观点,认为在汉藏语系的范围和同源关系难以遽定的情况下,在上古汉语音系的研究中不宜匆忙进行比较的研究。他指出了目前在论证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基础不牢的情况下通过汉语上古音的构拟来确定亲属语言的同源关系,二是古音构拟不是从汉语实际出发而是单方面服从于亲属语言的语音特征,三是强调构拟而缺乏必要的历史考证,四是对中古《切韵》音系的作用重视不够。
张民权教授还对藏语的历史、性质及其与汉语的关系给出了自己的总结与判断。他从历史文献出发,细致地梳理出从西羌语到吐蕃语再到现代藏语的线索,认为现代西藏地区的藏语是以羌语为主的唐代吐蕃语,并且融合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他指出,语言同源的基础是有一定数量的同源词或同根词,语音系统呈规律性的对应,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不应混淆语言接触与语言同源的关系,也不应混淆族源和语源的关系。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研究心得,就复辅音、形声字谐声等问题,与张民权教授展开讨论。
张树铮教授在总结中认为张民权教授观点强调了汉语实际的重要性。张树铮教授还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应该思考划分语系、确定同源关系的意义究竟何在?二是从印第安人语言的复杂分歧现象可以看出,即使是系出同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亲属语言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这对于我们思考汉藏语系语言的不同也是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