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郁做客“文学与媒介讲堂”,作题为“近二十年北京报纸副刊的变迁”的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现当代文学教授黄发有主持。“文学与媒介讲堂”是山东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全新系列讲座,此为第一期。
讲座伊始,黄发有教授在欢迎辞中介绍了孙郁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学术成就以及主持《北京日报》副刊的编辑生涯。
讲座中,孙郁教授以《北京日报》1992年新设的《流杯亭》副刊为线索,勾勒出19世纪90年代北京各大报纸副刊发展的脉络。当时,传媒业思想解放,纷纷调整发展方向,刚走出校门的年轻编辑,以成为品格独立的“报人”为自任,追慕民国时期的《语丝》《大公报》。于是,文化气息浓厚、颇具雅集色彩的文艺副刊涌现不已,《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也在其中。
随后,孙郁教授点出了上述副刊主要继承的文化资源,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传统。长期受古典学教育熏染的京派文学,雅正深厚,博大丰饶,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京派,正是对这一经典趣味的召唤。新京派代表作家有张中行、汪曾祺、陈徒手、端木蕻良等。他总结京派文学三大特点,一曰怀旧情调,二曰知识趣味,三曰文章学的理念,由此,汉语写作收获了相当大的弹性,离开了意识形态的高蹈,走向了对自我可能性的凝视。而且,他们韵致悠长的文章与下层社会有难以割舍的联系,这又与以老舍、邓友梅为代表的京味文学有了衔接。

讲座最后,孙郁教授总结道,恢复副刊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既有历史规律的自然运行,也离不开编辑们的创新和努力。在编辑文稿的过程中,孙郁教授的学术兴趣也从现代文学领域,向民俗学和艺术学的方向拓展开来,他借此鼓励同学们,应积极通过传媒平台,读社会这本大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往者未竟之事业。
黄发有教授感谢了孙郁教授的演讲,肯定了由报纸副刊切入文学研究的角度,表达了对一代报人以刊为梦、追求公共情怀的景仰之情,认为从他根植于长期实践的鲜活讲述,有助于帮助大家在学习中规避晦涩的理论语言和被简化的文学史概念。提问环节,2018级硕士研究生高雅从“京海之争”中京派对文学商品化的抵制出发,提出了新京派的趣味消费与商业性问题,2019级博士研究生妥东以刘绍棠为例,具体审视了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的关系。孙郁教授对两人的提问予以耐心、细致的解答,鼓励他们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讲座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吸引了校内外近百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