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Nature Plants刊发张玉忠教授团队蓝藻光合膜天然结构研究进展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14日 15:10 点击次数:

[本站讯]7月13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刘鲁宁教授团队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native photosynthetic machinery”的研究论文。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博士后赵龙生为第一作者,张玉忠教授与刘鲁宁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能量转化过程之一,通过光合膜上光合复合物(光系统1 PSI、光系统2 PSII、细胞色素b6f复合体Cytb6f、ATP合成酶等)间的电子传递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长期以来,人们对光合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多种光合复合物单独的原子结构,对它们的功能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然而,我们对这些复合物在天然类囊体膜上的结构状态及协作关系知之甚少,它们之间如何通过动态协作实现能量的传递及调控目前尚不清楚。

该研究利用高分辨率原子力显微镜技术,以蓝细菌模式菌株Synechococcus elongatus PCC 7942为研究材料,对其光合膜——类囊体膜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在纳米水平上展示了类囊体膜上光合复合物的天然结构及相互结合方式,并解释了类囊体膜结构和功能的光适应调节机制。

该研究发现,高光下蓝细菌Synechococcus elongatus PCC 7942的类囊体膜上大量表达和组装叶绿素结合蛋白IsiA,并与PSI结合形成IsiA−PSI超分子复合物。与单颗粒电镜分析得到的相对均质的结构不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展示了天然类囊体膜上IsiA-PSI超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多样性。PSI三聚体、二聚体、单体能够与IsiA单环、双环、三环或者多环结合,表明IsiA与PSI之间的相互结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该研究首次观察到了PSI的腔面结构特征,而且能够有效地分辨类囊体膜上PSI、PSII及Cyt b6f复合物结构,准确地获取它们在膜上的空间分布信息。该研究观察到了PSII二聚体的平行成列排布,周围的PSI与PSII二聚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紧密,暗示了天然类囊体膜上可能存在PSII−PSI超分子复合物。PSII及Cyt b6f二聚体穿插于PSI复合物中间,它们之间近距离相互作用形成了PSII−Cyt b6f−PSI结构簇,有助于加快光合作用线性电子传递。进一步分析发现,PSI复合物与Cyt b6f复合物之间存在多种不同的结合方式。

该研究也发现PSI与NAD(P)H脱氢酶复合体NDH-1以及ATP合成酶之间也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的空间结合方式也具有多样性。PSI与其他复合物间的相互合作是实现并优化光合作用线性电子传递、环式电子传递以及光能吸收转化的结构基础。

对近生理状态下的蓝细菌类囊体膜结构的认知不仅可以加深对蓝细菌、真核藻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光合装置的生理功能及环境适应的理解,而且为利用合成生物学制造高效的人工光合膜和光能生物转化系统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张玉忠教授研究团队长期从事藻类光合作用研究以及以原子力显微镜为手段的天然生物结构研究,本次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是该团队在光合作用类囊体膜天然超分子结构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

该论文由山东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英国玛丽女王学院、河南大学等单位相关学者合作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0-0694-3.


【供稿单位:微生物研究院    作者:赵龙生    摄影:赵龙生 中科幻彩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