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基础医学院张利宁教授团队在精神疾病抑郁症研究方向获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19日 11:11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利宁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Programmed cell death 4 as an endogenous suppressor of BDNF translation is involved in stress-induced depression”(“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通过调控BDNF的翻译参与应激引起的抑郁行为”)在Nature旗下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中科院JCR期刊1区,5年影响因子IF:12.18)发表。该文章以山东大学为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基础医学院博士后李媛和博士研究生贾玉峰为本文第一作者,张利宁教授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Wanjun Chen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全球抑郁症患者约有3.22 亿,患病率7.4%,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4.2%。高患病率、高致残性使得抑郁症成为困扰全球的严重健康问题。因此,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以及针对病理机制设计靶点药物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张利宁教授团队发现Pdcd4分子在进行束缚应激小鼠的海马脑区表达上调,同时,通过整合GEO数据库数据分析发现在抑郁症病人的海马脑区Pdcd4也高表达。使用系统性和神经元条件性敲除Pdcd4小鼠,以及在海马脑区注射过表达Pdcd4腺相关病毒和siPdcd4的慢病毒的方式,证明Pdcd4是调控抑郁情绪的关键分子。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Pdcd4下游重要靶基因;进一步,创新性的证明Pdcd4能够选择性的通过BDNF的IIc型的5’UTR抑制BDNF的翻译进而影响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改变。最后,基于分子机制的研究,团队筛选出阻断Pdcd4抑制作用的特异肽段,并且动物实验证明该肽段能发挥纠正小鼠抑郁行为的作用。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Pdcd4分子在抑郁行为调控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分子机制上首次发现BDNF5’UTR区的调控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明出一种特异性的抑郁症靶向药物,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很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张利宁教授团队长期从事Pdcd4分子在炎症、肿瘤、自噬和代谢疾病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Autophagy、Diabetes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等杂志。另外,以Pdcd4分子为抗抑郁药物的筛选靶点,以及发挥抗抑郁效果的肽段已申请国际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计划和国家博士后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0-0692-x


【供稿单位:基础医学院    作者:李媛    摄像:李媛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