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尼山国学大讲堂:张践教授谈从价值源头看国学的当代意义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15日 11:52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12日晚,国家宗教局特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张践教授做客尼山国学大讲堂第三十六讲,作了题为“从价值源头看国学的当代意义”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主持。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集采众家之精髓,在当今仍然发挥着夺目的光彩。张践教授对于国学的定义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和”,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传统文化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素材堆积,而是一个民族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的生命和血脉,也是民族的根和魂,对于规范国民道德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当代而言,从价值源头的角度来看待国学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张践教授对西方价值源头进行了探讨。指出基督教即是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根源性依据。早期西方启蒙思想家诸如法国的卢梭认为:人人平等,自然赋权,但是不久就有思想家提出质疑,自然界如何赋予人权?“自然”是何意?且从各大洲的原始状态的人来看发现自然并不能给人以健康和安稳,更难以赋予人权。因此回溯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源头,必须得回到基督教文化中去寻找。在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运动以及资本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都凸显了个人、自由的崇高性。如《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独立宣言》指出管理者的权利来自于被管理者的同意,政治合法性即源于此。其中“造物主”则是赋予人人生而平等权利的关键,法国发表的《人权宣言》,其思想根源亦来源于基督教,人在上帝的庇护下生来平等,财产是不可侵犯的神圣的权利。显然,在这里,价值源头依然是上帝。作为绝对而无限的存在即是个体自由的保障者,也是其约束者。所以在此基础下所形成的个人主义、民主主义本身是蕴含着解体个人主义的“解毒”因素在里面的。张践教授指出,正因如此,西方才可以实现个人权利与责任的平衡、利己与利他的平衡、自由与秩序的平衡、平等与角色的平衡。

第二部分,张践教授对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的文化运动做了总结,指出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是具有突出贡献的,但是这种在危机时刻所奉行的“拿来”主义将西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直接引进,并未客观考虑到中国的文化土壤。所以在当代中国,由于没有普遍信仰的约束,在个体与自由思想价值观的发挥下产生了诸多的超越道德底线、蔑视人伦理法的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等,这些事件让人痛心疾首。社会学家据此分析因为道德虽然是共知,但却并非必行,在“利”与“义”之间由于缺乏约束通常会弃义择利,所以,张践教授提出应该从轴心时代的价值源头来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最后,张践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儒学,阐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是与建立在基督教信仰之下的兼职观念是不同的,儒家重责任、义务、群体、和谐。而西方则注重自由、权利、个人、冲突。所以从价值源头看国学的当代意义主要在于:怎么在西方价值文化的冲击下立足并传承中国本土优秀价值,继而融合西方优秀价值为“我”所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即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肯定。张践教授在结语中谈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新民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任何外来的思想都需要与中国社会、文化相结合,才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成果。

张践教授的讲座沟通中西、思路清晰、视野宽宏。在讲述的过程中,张践教授对在座学子寄予厚望,他谈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处于一个再次勃兴的绝佳时机,希望青年学子秉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理念,在学好“国学”的前提下,不断开阔视野、融入新知,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打下坚实基础,为“国学”的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单位:儒学院    作者:曾燚 赵连杰    摄影:石霞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喻靖悦 张丹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