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杨鲁慧
2001年,我来到山东大学。当时,国际政治专业的硕士处于刚开始招生的阶段,学院还准备筹建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点,整个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都在一起开会,整合现有研究力量,梳理下一步的学科建设。一直以来,我主要负责亚太研究所的工作。筹建博士点时,我参与了论证工作。博士点得以获批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亚太研究所和欧洲研究所的存在。
博士点设立以后,亚太研究所还面临空白问题。当时全国亚太研究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山大亚太研究所是全国早期设立的几所亚太研究所之一,亚太方向的授课缺乏合适的教材,于是我们就自己编写教材。我所编写的《东亚研究概论》共计四十多万字,汇集了我的研究成果。
教材发展正是我们亚太研究所发展的缩影,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后来国际政治方兴未艾,风起云涌,很多大学都设立了亚太研究所,开设了国际政治专业,这时我们就需要重新定位。我用三句话概括我的体会: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转。你没有而我有,这是我的优势;你也有了,那我就错位竞争,保持我的优势地位;你也做优了,那我就必须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始终保证我的领先优势地位。
亚太研究所的所长原来是赵明义先生,后来交给我了。这一阶段机遇很好,学校很重视,大环境也不错,换言之我们是在顺势而为。“顺势”之后还要看“为”,要靠实力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这样一来,才能乘势而上。
现在,区域国别和国家安全学都被列为一级学科,对于国际政治学科来说既有冲突之处,也可相互促进。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不进则退,因此我们要谋求超前发展。具体来说,要多拓展国际合作,多申请国家课题,多培养新的师资力量,还要多做智库报告。亚太研究所和日本、韩国建立了一些长期国际合作交流协议,与韩国、日本、新加坡和泰国的多所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化、机制化的教育交流项目。
写智库报告建言献策是区域国别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现在在探索新的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做智库工作,并在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飞跃性的发展。这就是亚太研究所顺势而上的结果。
我们创完业,需要年轻人来守业。守业就要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找到新的专业生长点。如果只固守着现有的东西,就成了一潭死水,这必然是守不住的。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坚持创新。现在的年轻人做得很好,我们国际政治学科在整个山东省都是重点学科,发展良好。
过去我们国际政治学科培养了很多政界与学界的人才,我还想对现在的年轻学生们说,不论是研究国际关系,还是地区政治,首先得有家国情怀,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其次,年轻人在专业上一定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雄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走得更远。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每个学生都得学会“顺势而为”,先摸透“势”,然后尽力去“为”,这样才能乘势而上。“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我们山大的校训是山大学风的精髓。要越学越觉得不满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杨鲁慧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
注:原文刊载于《山东大学报》2024年第28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