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王学玉
高考恢复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系开始招生。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科学社会主义,另一个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际共运专业不仅研究中国,也研究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多在欧洲,所以我们的关注点多在欧洲。我在硕士时期研究意大利政党,由此培养了国际的、对外的、全球的意识,建立了对于西方国家政治的关注。这为我之后转向国际政治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除了北大、复旦和人大在60年代成立国际政治系,山大是90年代最早建设国际政治专业的院校之一。当时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都不具备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师资,绝大多数老师是从相近的专业转过来的。
1989年我开始工作,教授的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这门通选课,知识内容与国际政治十分接近。1994年国政专业建立以后,我主要教授“国际政治概论”这门专业基础课,也教过“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这样的专业基础课要求老师比较全面地掌握各个理论与各个知识点,对国际政治的所有领域都有所研究与深入认识。所以专业建立之初,老师们都是先自行搜集资料并深入学习,重新系统梳理知识框架后才开展课程。
国际政治专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重要阶段。从我个人角度来讲,1997—2001年,2004—2008年,在中国加入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学院开展了两次中欧高等教育合作,为老师们出国学习提供了机遇,也对师资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只能与国内学者交流,参照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经验。在此之后,我们可以向发展更早的西方学习,所以当时的经历对于我们的欧洲研究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从专业角度来讲,两次学术交流建立起了国际交流,推动了专业与学院的国际化发展。同期及后来,学院与欧洲多所高校建立了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为老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提供了许多机会。
在专业的学术影响评估方面,国际留学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我们学院是国内较早招收留学生的学院之一,于2010年招收留学硕士,2011年招收留学博士,这也推动了专业国际化的发展。
在课程设计方面,学院在开设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余,设立了较多的区域性方向选修课,比如俄罗斯中亚研究、欧洲政治国际关系、美国外交、日本外交等。这也推动了国政专业的发展。
2001年学院开设“国际政治+英语”双学位班,既提升了学生的英文基础,也促进了国政专业的影响力建设。除此之外,我们也有意识地通过双语教学等方式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素养,有效帮助学生在学术研究、发展方向上减少障碍。
回首过去,国政系建立发展的三十年,正好赶上国内改革开放和国际全球化最兴盛繁荣的时期。2017年学院的四个研究中心被纳入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之后教育部就要求我们进行更多的政策研究。国际政治学生日后出国留学较多。作为中国学者,中国身份是我们与外国学者交流的重要资源,怎么理解“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外交概念,是西方人愿意来听的,更是我们要向外讲的。
我想对现在的国政学生说,不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未来就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学习国政一定要基于兴趣。现在本科有许多通识课程,在其中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点,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方向,抓住它,多去了解。其次要建立问题意识、学好逻辑学,还要加强与同学间的交流、做好生涯规划。最为关键的是要刻苦学习,努力和回报之间有一杆秤,努力一分,就向目标更近一分。
(王学玉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学会会长,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政治分会副会长)
注:原文刊载于《山东大学报》2024年第28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