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豁和她的丈夫徐斌洲
韩豁(1916-2001),河北省霸县人。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女子中学,考入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当年底,她积极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夏,她在中共地下党员影响下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群众抗日组织),发动学校师生参加募捐,热情支援军民抗战,并派代表专程到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她还把许多文件和抗日宣传资料隐藏在叔父韩复榘(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家中,这是最危险却又最安全的地方。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韩豁被党组织派到韩复榘的第三路军做医务工作,同时秘密做士兵的爱国宣传工作。私下里,她把叔父给的2000块银元生活费全部捐给八路军,并积极筹备医药与医疗器械,设法运往解放区以支援抗战。
1938年1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离开齐鲁大学医学院,参加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当时12名八路军女战士之一。不久,她被编入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二团,任医务主任。1939年她被调任山东分局党校医务主任兼机关党支部副书记,之后又调任山东分局妇女委员会委员,兼分局机关党支部书记;1940年秋,她又调任清河区清西地委妇女委员会主任兼清西地区各救会副会长。韩豁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多方面杰出的贡献。1944年,28岁的韩豁与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身经百战并经历长征的红军英雄徐斌洲结婚,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韩豁调任渤海军区济南工委组织部长,进入济南做地下工作,发展党组织、建立联络点,为解放济南做了大量准备工作。1946年她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政治部政治协理员,1947年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后方家属学校校长,兼留守处党委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韩豁历任中南军区武汉陆军医院护校校长兼医院党委委员、南京军事学院政治协理员、南京市助产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医院委员会第二书记、南京市委文教部副部长、南京市立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国务院农业机械部农机修配局人事处处长、北京医学院第一附院党委副书记等职,在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中,作出了很大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她也曾遭受过迫害,1975年国家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和工作,出任北京医学院第一附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78年任该医院顾问,继续发挥余热。2001年7月,她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
【家族轶事】
父亲韩复达,早年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与蒋介石是同学,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回国后加入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西北军,任高级参谋等职。他联络同仁,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广交抗日志士,尽力营救抗日名将吉鸿昌、地下党员姚依林等爱国人士;和妻子共同掩护地下交通员,为他们提供交通工具、进行秘密联络,积极为八路军采购医药用品。他们支持两个女儿韩豁、韩亮参加八路军;他们的儿子韩参也是击落数架日本战机后身负重伤的空军抗日英雄。
丈夫徐斌洲,1912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当小长工、学徒。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英勇善战,多次负伤,失去左眼。长征中曾任红九军教导师政治部主任、红31军第93师297团政治处主任等职。抗日战争中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七师政委等职。解放战争中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兼第17师政委、第四野战军第49军政委等职,参加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1950年首批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政委,带领部队打赢了五次战役的数百次战斗。尤其是打垮美国“常胜王牌”骑一师,荣获朝鲜人民政府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1952年回国后,他出任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0年后历任农业机械部、第八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顾问。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96年12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作者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原针灸科主任、院志办公室主任;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委员、齐鲁医学史馆顾问)
注:原文刊载于《山东大学报》2024年第26期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