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暮桥(1904-2005),原名雨林,江苏无锡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获得者,被誉为“市场经济拓荒者”,亲身参与中国两个经济体制建设,是新中国第一代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和高级经济官员之一。著有《中国农村经济常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我国物价和货币问题研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管理经济》《当前我国经济若干问题》等。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薛暮桥既是著名的经济理论家,也是卓著的经济实干家。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阶段。他是从山东革命根据地走出来的著名经济学家,曾任山东工商局监委、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山东省实业厅厅长等。他经常到临沂山东大学(1945—1948)讲课,主要讲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问题。1948年,临沂山东大学与华中建设大学合并,组建华东大学(成立于潍坊,后迁往济南)。1951年,华东大学迁至青岛与国立山东大学合并,成立新山东大学。
1943—1947年,薛暮桥在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实践成为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起点。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张卓元曾说:“经济学家进入中南海,这是当时人们对我国经济学界的赞誉。而率领经济学家进入中南海的,正是暮桥同志。”薛暮桥是中国经济学人的楷模,他的经济思想尤其值得研究利用。
鉴于薛暮桥与山东大学的渊源关系,山东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被命名为“薛暮桥班”。
一、理论建构
薛暮桥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己任。他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具体表现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实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历史总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瞻论证,最终实现经济理论研究的“经世致用”。薛暮桥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如同从《政治经济学》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等论著所体现的,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笔者按照历史顺序,给出了薛暮桥不同时期四部代表性作品。1.《政治经济学》:形成于1938—1942年,1949年出版,主要内容是阐述五大社会形态的演进,适应了新四军干部培训要求。2.《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形成于1943—1947年,1979年出版,主要内容是总结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工作经验,可以称之为政治经济学实践的山东样本,适应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1980年前后出版,主要内容是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的经济建设经验以及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理论上为经济政策上的“拨乱反正”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预示了积极改革时代的到来,适应了全国统一思想搞经济建设的形势要求。4.《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1991年上半年发表,通过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化与拓展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泛要求。
薛暮桥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他认为现有的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只能算作政策经济学,还不能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现规律。由于迄今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因而尚不具备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条件。薛暮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所以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于是薛暮桥放弃了撰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想法,而是着力于解决当代重大经济实践问题。他认为通过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化与拓展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有可能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积累材料。
薛暮桥的谦虚学风值得后辈学习敬仰。从其理论著作和经历看,薛暮桥已经达到非常高的理论水平和非常好的经济效果,但他非常自谦,总是忽略自己的优点,突出自己的缺点。他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1979年版后记中说道:“由于我的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也不丰富(特别是许多具体业务方面),时间又急,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上述缺点。所以,只能像序言所说那样,作为一个初稿广泛征求读者的意见,错了就改,再错再改,使它逐步趋向完善”。实际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这本书从1979年12月第一版到1983年12月第三版,总销量接近1000万册,同时翻译成日、英、法、西班牙四种文字出版,由此可见本书的社会影响力。
二、山东实践
薛暮桥早期在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实践,成为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的历史起点。吴凯泰说,“薛暮桥是一位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他一生工作的各个时期,总是抓住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入调查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提高认识以进一步指导实践”。薛暮桥从1943年初到达山东革命根据地,到1947年7月调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其间领导山东革命根据地广大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斗争和经济建设。这段时间是薛暮桥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从理论研究走向经济实践。山东革命根据地为薛暮桥提供了实践舞台,薛暮桥为山东革命根据地贡献了经济智慧,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的代表人物。
(一)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奇迹”
山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于1937年,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阶段,空间上包括山东大部地区和江苏、安徽、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虽然晚于陕甘宁、晋察冀等根据地,但后来居上成为全国范围内经济最成功的根据地之一,从而实现了战争年代的“经济奇迹”。
1.“经济奇迹”的主要表现:(1)北海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奠基银行之一。北海币是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流通范围最广、币值和信用最高的地方货币。(2)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公粮收入占50%,工商收入和税收之和占50%,而华北其他革命根据地公粮收入占财政收入的75—80%。(3)1946年山东省政府联合其他解放区,向中央首倡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土地改革运动正式拉开帷幕。(4)1949年烟台海关成为全国解放区最大的海关。
2.“经济奇迹”出现的原因:(1)土地政策方面,通过减租减息与土地改革,根据地农民减轻了负担,土地产权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财税政策方面,通过公粮征收与征税征收,根据地财经工作走向规范化,救国公粮征收数量不断增加,进一步强化了战争支撑能力。(3)商贸政策方面,通过统制贸易和自由贸易,根据地政府不仅掌握了重要物资,还打破了日伪政权、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封锁,逐渐丰富了经济战争经验。(4)货币政策方面,通过北海币发行与货币斗争,根据地政府取得了货币主权,构建了自主可控的货币市场,逐步提高了货币斗争水平。
(二)薛暮桥在山东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
1.中国式现代化应体现时空演化,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薛暮桥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区的差异非常巨大。所以中共中央所规定的土地政策,决不能机械地在各地一样执行;应当仔细研究各地区的具体情形,按照土地政策的基本精神,来规定执行土地政策的具体办法”。在减租减息增资方面,薛暮桥主张实行“二五减租”政策、发动债务人自己起来减息、反对机械地普遍增资。山东革命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收效显著,地主富农的地权及其他财富逐渐向贫雇农转移,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抬头翻身,进一步扫除了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
2.中国式现代化应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抗日战争时期,征粮是当时根据地政府的头等大事,但如何征粮却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1943年之前,山东根据地的征粮办法是按实际产量征收,税率累进最高达到实产量的35%。薛暮桥建议把实产量征收改为按应产量征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地公粮收入逐年大幅增长。“按应产量征粮”与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精神实质上可视为后者之滥觞,但比后者早了几十年。
3.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国内外贸易相结合,灵活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薛暮桥主持山东工商管理局工作后,根据地的对外贸易政策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对外贸易取消“以货易货”政策,实行贸易统制政策,掌握重要物资,吸收外汇,换回根据地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同时在根据地内部,薛暮桥主张实行自由贸易,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节。“在总供给增加而市场需求不足时(秋冬季节),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市场需求过旺而供给不足时,采取收缩性货币政策,以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薛暮桥主导下实施的灵活贸易政策,渐渐使得山东革命根据地成为当时最富裕的根据地之一。
4.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独立自主,通过货币斗争取得货币主权。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不同于欧美现代化的路径,它的立足点是独立自主,过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薛暮桥认为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必须以建立健全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为基础。薛暮桥领导的货币斗争,实现了货币主权,保存了战略物资,体现了独立自主精神。当时,有一个美国新闻记者来山东解放区采访,问薛暮桥北海币为什么能够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薛暮桥告诉他,山东革命根据地采取“物资本位”。根据地政府控制北海币发行数量,勿使其超过市场流通需要。每发行一万元北海币,至少有五千元用来购存粮食、棉花、棉布、花生等重要物资。根据地政府会通过北海币的反向操作保持物价稳定,因而根据地人民更喜欢北海币,而不是黄金或者美元、英镑。
5.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三农”为本,通过合作社实现共同富裕。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薛暮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民问题还是首要问题,农业必须放在首位。”薛暮桥认为合作社的组织原则是“民办公助”,主张由政府动员号召,通过合作社来组织发展群众的纺织生产。同时由合作社与工商局负责保证群众纺织生产的原料供给与成品推销,并且保证纺工织工的应得劳动报酬。山东根据地的合作社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帮助农民发展了生产、解决了困难,也使民主政府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6.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公私兼顾,公私合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特征。薛暮桥认为,公营工厂应在群众生产中起带头作用,而不是与群众生产进行竞争。公营工厂欢迎私人资本参加,一部分公营工矿可以变为公私合营,或者发展为合作工厂。薛暮桥还主张必要时限制公营经济发展,以免妨碍私营经济发展。1946年秋,面对抗战胜利的新形势,薛暮桥曾在《现阶段的经济政策》一文中提出三大生产建设方针,其中之一即主张当时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应以小规模的群众生产为主,而不是以大规模的公营企业为主。山东根据地的公私合作政策,不仅发展了公营经济,还繁荣了个体商业,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现代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薛暮桥的山东实践与经济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也为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1.山东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出色的经济领导能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山东革命根据地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奇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领导能力。中国共产党建党百余年来,曾在战争年代证明了自己杰出的经济领导能力,那么在和平年代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山东革命根据地始终坚持民生为大,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底线要求。孟子曾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土地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计划经济建设到市场经济建设,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以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为前提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和共同富裕。
3.山东革命根据地实现了经济奇迹,独立自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近代以来,中国丧失主权,政权更迭频繁,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除中国共产党外,其他政治派别也进行了相应努力,但最终没有成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革命根据地创建北海银行、首倡土地改革、建立省级政权等,摆脱了黑暗势力统治,实现了独立自主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始终追求。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科技自立自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独立自主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4.薛暮桥的经济思想来自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理论来自实践,思想指导行动。薛暮桥的经济思想离不开伟大的中国经济实践,而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又为中国经济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导。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薛暮桥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也在变,薛暮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互动、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互动的研究样本。
本文根据陈新岗、张秀娈《薛暮桥的山东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的贡献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改写。
(作者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组部援藏干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政治经济学、企业经济学、中国经济史研究,形成了公私合营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山东革命根据地经济史研究、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研究等学术特色。)
注:原文刊载于《山东大学报》2024年第26期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