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校史一页 > 正文

在山大修古籍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1日 08:59 点击次数:

有专家曾说:“古籍修复就是与时间赛跑,几个小时不能动,几千年也修不完。”古籍修复有多精细呢?据说,一个呼吸就可能吹跑笔画。修复一页发霉、受潮的古籍,修复师有时候要“屏息静气”数小时。古籍受潮后极为脆弱,每个笔画都会分解开;一个轻轻的呼吸,一个笔画可能就吹跑了。修复期间,修复师要戴上口罩,不能粗喘气,旁边也不能有任何人走动。

古籍寄藏着过去的时光,跳动着文明的脉搏。一册古籍蒙尘破损,历史便黯淡一角。在珍藏万件古籍的山东大学图书馆里,有些心怀热忱的“山大修书人”,张同彬、李璇就是其中的两位老师。妙手慧眼间,他们让一页页古籍重焕光彩,让匠人的故事与精神久久相传……张同彬,1996年本科毕业分配到山东大学图书馆工作,2016年开始学习书画装裱,2017年到特藏文献研究所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先后修复了清刻本《新刊纂图类方元亨疗马集》《增订本草备要》,民国抄本《求恕斋书目》等古籍。近年来多次为师生开展传统字画装裱及古籍装帧体验活动。

李璇,中山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在读期间,掌握了中西文古籍修复、字画装裱、传拓等技艺。2019年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实习,完成了数本中文古籍、西文古籍的修复。现就职于山东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研究所,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一字一言都是宝

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说过:“对于古籍而言,片纸只字都是宝。因为一个字、一个印章,对古籍的版本鉴定可能就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我国著名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也曾言:“古籍修复工作要求很严格。破纸烂页都是宝,不能缺损或丢失,否则就会造成脱页、脱文,直接影响古籍的版本价值和使用价值。举例来说,学术界的《水经注》疑案,聚讼百年,许多学者如杨守敬、魏源、王国维、孟森、胡适等人都卷入了这场争论,其争论焦点,有时就在于古代版本中的几句话、几个字。”由此可见,古籍修复工作的复杂、艰难与重要。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是项“技术活”。古籍修复需要精湛的技艺,经过点收、制订修复方案、拆书、书页修补、封面与封底的修复和重制、装帧、检查和验收、交付等程序,几乎每道程序都有细致的要求,比如完整的古籍装订流程包括:折页、锤平、衬纸、压实、钉纸捻、裁齐、打眼、穿线、贴签条,以及各种特殊装修和制作封套等工序。要想熟练掌握整套技术,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和精心传授,需要很长时间,不断地练习、不断地修补,才能做得比较好。

古籍修复工作又是项“体力活”,修复师得锻炼、保护好身体。就像字画装裱或者传拓,需要长时间站立;修书时要一直坐在桌子前,对着工作台非常亮的灯光,这种亮光如果长时间照射,对眼睛有很大的刺激。

中国古人对从事字画图书装裱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是:“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充此任者,乃不负托。”(周嘉胄:《装潢志》)就是说,善其事者,必须具有补天的技术,箭穿虱心的眼力,心灵手巧,虚心耐心,精细不苟,可见要求之高。所以古代有些藏家藏书坏了,绝不肯随便找人修补,他们的主张是:“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一纸一页总关情

走进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室,记者注意到工作台上有很多锅碗瓢盆之类家常用具,还有特制的浆糊,它和平常的浆糊有什么区别?在古籍修复中有什么作用?见记者如此好奇,老师笑着做了简单介绍:“家里的浆糊一般是用面粉。我们所用的浆糊主要成分是淀粉,就是把面粉揉成面团然后再洗,洗出淀粉来调配浆糊。”“小麦淀粉的粘性适中,另外一个优点是可逆。我们在修复过程当中有必要的情况下,很容易把修过的材料揭下来;而面粉的粘合性就太强了,揭的过程中可能损坏纸张。”

在古籍修复工作中,要做到修复后的古籍尽可能与原本一致、各个环节都符合古籍保护的要求。“修书的话,我们坚持的是最少干预原则,对古籍的历史信息最少干预,最大程度保持古籍的原貌。比如说包背装,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准拆的,因为再装起来肯定和原来就有一定的区别,基本上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掏补,这样可以不拆书。另外,修复用纸要选用相同的材质;厚度要相近,宁薄勿厚;颜色要相近,宁浅勿深。在修补古籍时,尽可能保持它原来的状态,做到保护与修复的平衡。”

在完成古籍装订后,还要就整个修复工作进行检查和验收。例如:对于书页的修补,要检查浆糊的使用是否适当,是否存在“小疙瘩”或粘接不牢;补破是否平整,补缀中有无损伤书页上的字体;装订是否牢固、美观;裁书是否齐整;打磨的地方是否发光、起毛;书角包得是否严紧、挺括,大小是否合度;打眼是否有歪斜;订的线粗细是否适度、松紧是否合适等等。经过成品检验,对送检的书籍评定级别,质量不合格的成品,应返工重修。

当被问及在古籍修复工作中,有没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发生时,两位老师笑言遇见了真书虫:“我们图书馆前段时间收了一批捐赠图书,捐赠图书在入库之前必须先杀虫,以防把书虫带到书库里。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了一只活的书虫,又叫‘蠹鱼’。虽然古籍大多数都有虫蛀的痕迹,但是像这样活体的书虫还是比较少见的。”

一事一生且徐行

谈起从事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契机,两位老师经历不同,但对事业同有一种热爱和坚守。

从事图书管理工作近20年的张同彬,因为对装裱与古籍修复感兴趣,便不停地向有着几十年字画装裱经验的山大图书馆李刚老师请教、学习传统字画装裱技艺,一年后,张同彬被调到特藏文献研究所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又跟随山东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的杨林玫、石瑞雪两位老师学习古籍修复技艺,完成了多部古籍的修复。“修复工作要自己坐得住,如果不是特别喜欢的话,我觉得是做不了的。”张老师说。

本科修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李璇,在看到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一篇古籍修复文章后,对古籍保护与修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考研时便选择了中山大学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如今也从事了这样一份“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回忆起第一次修书经历,她笑称自己紧张到手肘和手都在抖,慢慢熟练下来,完成了整本书的修补、装订后,看着前后的对比图,“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从业多年,老师们仍谦称自己“到现在也依旧是初级阶段,好多东西从事起来也是很困难的,必须要不停地拜访各位老师、跟专家学,不停地去实验”。他们时常到旧书市场去寻找破损程度较严重、修复起来具有挑战性的旧书来练习,不断精进自己的修复技艺。

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有计划地开展古籍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是配合部门进行古籍整理出版和数字化工作。此外,还会举行面向师生的古籍知识宣传、古籍制作与修复传统技艺体验活动。有不少参加过古籍制作与修复传统技艺体验活动的同学感叹,不仅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修复知识,对古籍修复也有了更深入、更全面了解。“我们由衷地敬佩从事古籍修复的老师们,他们能够帮助受损古籍重获新生,传承古籍中的历史与文化。”“我们也非常感谢老师们能够给我们体验这一工作的机会,看到古籍由破败变完好的奇妙瞬间,这一过程本身就让人很振奋很敬佩。”

两位老师也很乐意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希望会有更多学生、更多人来关注古籍保护,用我们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工作就是给古籍‘续命’,这是一件有益于千秋万代的事”。老师们还向同学们推荐了阅读书目——《古籍修复与装帧》(作者:潘美娣)、《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作者:杜伟生)。

当年轻的目光再次望向清雅宁谧的古籍修复室深处,望向“山大修书人”修复古籍的身影,时光似有短暂的停留,带我们去体悟甘于寂寞、甘于热爱与守护、甘于传承历史和文化命脉的精神。年轻的脚步必须踏实奋进,让我们“与时间赛跑”,一起寻找人生的真谛,追求热爱的理想,向更高更远处求索!

注:原文刊载于《山东大学报》2021年第11期第02版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报    作者:魏赫 薛晓萍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李文清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