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礼旧社会的暴风雨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12日 10:08 点击次数:
曹禺的《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作品发表后更是震动了文坛。郭沫若称赞《雷雨》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刘西渭则评论《雷雨》有一种“罗曼蒂克、狂风暴雨的情感的倾泻”。虽然曹禺先生说自己创作时“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雷雨》确实是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进而映射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雷雨》是当时岁月的摄像机,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荣辱、两代人的恩怨情仇,而这又是一幅当时社会生动的油彩画。
曹禺先生出生于大变动时代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童年时期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但在精神上却时常感到窒息和压抑。剧中周萍、蘩漪的命运是其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封建大家长周朴园沉重的打压下伤痕累累,越是挣扎锁链越是束缚得紧。
《雷雨》是一部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首因在于其激烈的戏剧冲突,而这戏剧冲突又具有历史真实性。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恩怨情仇是全剧的一个关键情节。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贵族小姐结婚,把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鲁侍萍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出了家,走投无路的鲁侍萍抱着出生三天、病得奄奄一息的小儿子跳了河。这不是鲁侍萍一个人的悲剧,这是当时成千上万同她一样命运的女子共同的悲剧。男尊女卑、门第观念等封建思想如吐着红信子的毒蛇日益腐蚀着人最基本的善心和尊严。侍萍更是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于宿命论,“命,那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鲁侍萍讨回公道时的理由。愚昧、软弱的侍萍代表了当时社会千千万万被踩在生活最底层、不见天日的地方的妇女。
《雷雨》的进步之处还在于通过一个兼有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双重特性的大家庭的悲剧,深刻揭露了旧制度的罪恶、旧社会的黑暗。阶级对立加深加大了鲁大海与周朴园、周萍之间的沟壑。作为一个工人,鲁大海与资本家、封建主周朴园结下了梁子,父子情谊之间横亘着阶级矛盾,最终周朴园也未能留住仅剩的一个儿子。作者在戏剧冲突中反映了当时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赞美了像鲁大海一样追求光明的新生力量。
《雷雨》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人物刻画的丰满复杂。这出悲剧是时代造成的,旧社会、封建思想、阶级矛盾,上天对每一个人都进行了残忍的作弄,剧中人物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专制、伪善的家长,善良、懦弱的女人,进步、勇敢的工人,热情、单纯的青年。其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蘩漪,一个因爱生恨、因渴望自由而疯魔的女子。蘩漪是旧社会的一场暴风雨,虽未能撕破夜幕但也让我们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她是一匹原始野蛮、脱缰的马;她是一朵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她是一株茫茫大漠里傲然挺立的白杨。困兽犹斗、虽痛不悔。作者也在借看似疯狂的蘩漪赞美社会上那些有火热赤诚、强悍手腕的人们。彼时的中国,波诡云谲,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一九二七年全国黑暗笼罩、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短短几年,政坛风云翻涌,民族生死存亡,一波又一波像蘩漪一样的勇者站了出来,也可以说,蘩漪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再现了这些无畏的仁人志士形象。
作为一位自小享尽荣华的公子哥,周萍的性格有像情人蘩漪一样对自由的渴求,有像母亲一样对不幸的忍让,有像父亲一样对工人的不屑。他也正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内心的复杂矛盾,想要冷眼旁观却不料早已被吸进深不可测的命运漩涡。
《雷雨》虽然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两代人在那一天之内经历的一场纵贯三十年的暴风雨,同时透过各种人物的命运也暗示了国家这场洗礼旧社会的暴风雨即将到来。
【供稿单位:政管学院 作者:成蕾蓉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登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