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静看“功利”心自明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22日 18:37 点击次数:

  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大家对很多涉及到功利的事情都不陌生:如一味追求经济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雾霾之根源就是一证;如评价影视作品的标准就是“票房”,只要赢得眼球,只要赚钱就行,不讲社会效益;如教育领域的应试竞争,让人无言以对。还有医疗行业、食品行业……关于功利的讨论和议论其实众说纷纭。到底该怎么来理解“功利”呢?我也想试着说一说。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不忌讳言利,并且要使人们认识利益所在,“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也说过,“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问题是,现在很多人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功利,功利化心态以及行动上的只为“小众”牟利比比皆是。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个体和团体都存在追求利益的欲望”,由此,人们行动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然而我觉得,如果没有规范的约束与自我的控制,只讲竞争和利益,忽视社会责任,甚至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很可能会导致个人主义恶意妄为、唯利是图。看看种种功利化行为,也往往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和个人发展方向考虑较多,而从社会、他人利益方面考虑较少。
  一个文明、向上的社会中的公民,理应在奉献的基础上获得回报,在面对所得的时候,应多躬身自问,自己是不是真正有如此的付出。可以功利,但不可功利化。这就是我的功利观。
  事实上,图名、图利、图钱、图乐,待人处事一切视回报而定的功利化心态,已经有了不小的伤害。我觉得社会的很多领域其实是不能掺杂功利的。康德就讲:普通人之所以欣然接受并本能体现社会及自身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其主要原因便是“非功利而生愉快”。而事实上,过于功利化,内心完全被利益驱使,必然丧失理想追求,丧失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丧失心灵的激荡和升华,丧失真情的表达与呼唤。如果什么都与钱权明理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功利化的思考很容易影响到我们年轻人,很容易使我们从年轻之时就奠就功利化心态基础,在功利化心态的笼罩下,社会的是非、善恶标准变得模糊,大量非道德的言行就会被人们奉为待人处世的行为准则。试想,如果交朋友完全看是否于我有用,干事情完全看是否有助于自己,这是很可悲的,无疑是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思维模式。相应地,如果人与人之间信任少了,真情少了,生存观就会扭曲,那就更可悲了。
  中国自古就有义利之辨。“义者宜也。”“义”一般是指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利”一般指物质利益。我们应该崇尚“义利并举、以义节利”。人行走在社会上,如果只囿于个人主义的功利角度思考,容易忽略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会造成大量的人际矛盾与冲突;而人如果要顺利地生存发展,必须协调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必须对个人利益与行为进行约束。只有大家共同努力,让高尚、美好的道德充实人们的心灵,那么,健康向上的风尚才能形成,社会才能兼容和谐。

【供稿单位:信息学院    作者:胡平舸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赵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