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姑苏新绿,我与朋友一同踏上了苏州之行。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一出地铁口,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的苏派建筑便映入眼帘。苏州城依水而生,城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河流与街道比邻而居。苏州市碑刻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平江图》上显示苏州城具有“六纵、十四横、两环”的水网体系,城内建筑邻水而建,人们“枕河”而居,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前街后河“双棋盘”城市格局,即河流与街巷都呈南北或东西方向直线排列,犹如两张围棋棋盘重叠在一起。
踏上经过岁月洗礼的石板桥,左右两侧是蜿蜒流动的小河,河道两边则是整齐排列的房屋,有些墙角爬满了青苔、有些墙皮微微褪色,历史的痕迹让这座古城更添韵味。站在桥上,微风拂面,时间仿佛停驻在了这一刻,我似乎感受到了内心久违的平静与舒畅。正待我寻找这份平静的缘由,朋友的一句“这些房子都好低啊”点醒了我。举目四望,苏州古城内没有任何高楼大厦,尖顶黑瓦房屋整齐排列,保持着谦逊而恭谨的姿态。这是一座没有“天花板”的古城,风过之处,大人闲庭漫步、小孩子嬉戏玩笑,一切皆是生活的气息,“人”才是苏州城的主角。
走过石桥,远远的便看见房东太太早已等候在民宿门口。“你们好哇!”一口婉转轻柔的吴侬软语,瞬间让我们品味到江南水乡的诗意与柔情,于是我们也有模有样地向她学起了苏州方言。当我们问起苏州城的建筑物高度时,房东太太介绍到,苏州古城内最高的建筑是北寺塔,总高76米,如今古城内建筑物最高限制为24米,约为北寺塔第三层的高度,以便更好地保护古城的历史风貌与天际线。比如,拙政园就远远地“借景”于北寺塔,拙政园与北寺塔直线距离约1公里,拙政园内没有塔,但是站在园内的倚虹亭西望,便能清晰地看到北寺塔的大半个塔身,构成一幅水面、庭院、绿荫、宝塔浑然一体的景致,北寺塔犹如身在园中。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现存古典园林有50多处。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是先民们身在城市却向往自然,追求诗意栖居的创造物,以“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为妙。拙政园内,一步一景、移步易景,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围绕四周,并以回廊相连,园内假山、石路、小桥、花草、楼阁相映成趣,布局疏密自然。透过各式各样的门墙花窗,窗外景致与窗内景致互为点缀,随着光影、角度的变换移动,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可谓是“一园之内、一日之间,而变幻无穷”。网师园小巧雅致却内藏乾坤,园内引静桥袖珍精致,长2.4米、宽不足 1米,三步而越,故又称“三步桥”,是苏州最小的石拱桥,却因位于彩霞池东南角,以蜿蜒纵深之感将池面延伸,呈现绵延无尽之美,是以空间的延展“小中见大”。彩霞池四周,竹外一枝轩、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依次排开,分别用于春日赏花、夏日避暑、秋日观月、冬日看松,百步之间,享四季之美,是以时间的递深“小中观大”。
“沧浪亭——最古老的苏州园林”“留园——最含蓄的苏州园林”“畅园———最小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千姿百态之间蕴藏着先人的无尽智慧与万般情怀,细细品味之下可见其中各种滋味,它是知足常乐处处见“半”字的“北半园”,也是自比“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的“拙人”生活之道的“拙政园”,还可以是怡然山水以“渔隐”自乐的“网师园”。苏州园林仿佛一杯清茶,初看淡雅朴素,细品才能回味无穷。
在参观园林时,我们遇见了许多外国朋友,在导游的解读下,他们纷纷惊叹于中国古典园林之妙,脸上露出惊喜之态。尽管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在苏州,穿越古今与园林主人来一场对话,俯身闲坐前人修建的五角亭,仰观存活数百年的古树,静观雅致精妙的布局,感悟慢生活的惬意。
傍晚时分,我们步行去了苏州城墙,城墙高大坚固,数千年来守护着这座古城。站在城墙上左右远观,一侧是古朴淡雅的古城区,一侧是高楼林立的新区,历史与现代汇聚于此。城墙内外都有护城河相伴,在军事上形成“外城河—城墙—内城河”三重防御功能,同时两重护城河又起到缓冲水流的作用,保障了城内众多水系平稳如镜,河道与街巷友好相处。连接苏州城墙的是众多城门,其中最为繁华的当属阊门,阊门以“气通阊阖”之势矗立于京杭大运河南北要道,昔日商贾云集、店肆林立,今朝阊门脚下热闹如旧,古老建筑与现代商业交映成辉,诉说着苏州城的历史与辉煌。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来西园寺吃一碗素面,让味蕾重拾对清淡食材的热爱;去山塘街吹一吹晚风,看落日余晖洒满河道尽头;到平江路听一曲评弹,感受吴语韵律与丝弦共鸣的悠扬……在苏州,慢慢走路,才能触摸生活的意趣。
文章发表于2025年4月25日《山东大学报》第6期